《現代評論》;1926年,他的小說開始在《小說月報》上刊載。3年內,他先後發表各類作品170篇。這一時期,沈從文認識了《民眾文藝》的編輯胡也頻和他的女友丁玲。他們這些文學青年當時追求的初步目標是每月20—30圓的稿酬。 1926年他的文集《鴨子》由北新書局出版;1927年他的小說集《蜜柑》由新月書店出版。從此他以著文的稿費和版稅謀生,成為職業作家。1928年他來到上海,同時將母親和妹妹接來同住。沈從文與胡也頻、丁玲三人聯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紅與黑》,每月編輯費有200圓,各分得70圓左右,另外還有稿酬。三人共同租賃上海市薩坡賽路(今淡水路)204號樓房,胡、丁玲及其母住二樓,沈從文及其母、妹住三樓,月租金20圓,水電費10圓,加上伙食、衣物,每月開支100圓左右。除了辦刊物外,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用於寫作。 1929年1月,《紅黑》與《人間》兩個月刊的創刊號出版發行,維持了兩年,以虧本而告終。也在1929年,中國公學校長鬍適聘請沈從文擔任一年級現代文學選修課講師,月薪100圓。他的學生張兆和後來成為他的夫人。從此以後,他的經濟狀況好轉,每月有保證的收入共計達到200圓以上。
抗戰前夕上海的文化人(8)
1931年秋,沈從文到山東大學任教,月薪100圓。 1932年夏,他又到北平,和朱自清等人隨同楊振聲教授編寫中小學教材和學生基本讀物,月薪待考。1933年9月至1935年9月,沈從文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每週兩期;1935年9月以後擴大為每週4期,由他與蕭乾合編,每月編輯費100圓。這些錢他多半用來接濟文學青年。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沈從文夫婦和兩個幼兒(一個不滿3歲,一個不滿3個月)分兩路離開北平南下。 李金髮的經濟生活 李金髮,原名淑良,1900年生於廣東省梅縣。父親曾在模里西斯島當華工,積攢了一些財產歸國,家道小康。有20多間房屋,每年春秋兩季有300—400大洋收入,同時在外放債約有3000多圓。 李金髮6歲在家鄉讀蒙館,每年學費3—5圓。1917年到香港去學英文,從汕頭到香港的船票3圓5角。在香港住在一個木板房的客棧裡,4人一間,每月食宿費10圓。1919年從上海乘船到法國勤工儉學,準備300圓置裝費和旅費。乘坐英國貨輪統艙,條件惡劣,每人收費100圓。到法國後進入巴黎南部的楓丹白露市立中學攻讀法文,每月學費100法郎(合10塊銀圓或國幣),同學有林風眠等;後來在巴黎學習雕塑。一間簡陋的房子月租150法郎(合10圓國幣);一頓比較好的中餐5法郎(合國幣5角錢)。1920年開始寫詩,將《微雨》、《食客與凶年》寄回國內,但沒有稿酬。 1925年6月回國。原由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聘請他擔任雕刻講師,月薪100圓,但因招不到學生而作罷。孫科邀請李金髮擔任孫中山陵墓圖案評判顧問,車馬費100圓;繼而又設計孫中山胸像,月津貼200圓。當時寄宿在法租界呂班路(今重慶南路)白俄家裡,每月房租伙食費共75圓。1927年曾在武昌中山大學文學院任教授,月薪200圓;兼武昌美術學校雕刻指導,車馬費50圓。 1928年在南京擔任大學院蔡元培院長秘書,月薪250圓。不久便辭職,在上海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開辦雕刻公司,名叫“羅馬工程處”,同時每週去杭州3天擔任美專雕刻課程,月薪200圓。他最大的收入還是製作銅像。為安徽軍閥馬某作銅像得2000大洋,為上海名人李平書作銅像也收入2000圓,又製作上海南京大戲院35英尺浮雕,得數千圓。 1932年到廣州美術學校,月薪200圓。製作武廷芳銅像得到定金兩萬圓,塑像完成後又得10000圓。還製作了軍閥鄧鏗銅像,得38000圓。李金髮這時非常富有,遷居到廣州東山區竹絲崗一座大公館,月租金125圓。1934年全家到了南京,他擔任孫中山銅像複選委員,月津貼700圓。又製作了幾個蔣介石銅像,共得1000多圓。此時收入不如在廣州作雕刻收入多。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金髮輾轉經香港到達重慶,在外交部供職。此後脫離文化創作。 周巍峙的經濟生活 周巍峙,原名###驥,江蘇東臺人,1916年生。兩次入私塾,8歲轉入小學。父親在上海曾為印刷工人,後投北伐軍任文書。###驥10歲(小學5年級)時隨父母到上海,生活窮困而輟學。###驥的二舅、上海《時報》記者戈公振接濟他們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