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期的稿費收入估計為每月100—200圓。 。。
抗戰前夕上海的文化人(6)
1928年以華漢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4篇、中篇小說一篇、文章8篇;1929年發表小說6篇;1930年發表小說7篇;等等。1930年出版長篇小說《地泉》,1931年出版中篇小說《大學生日記》,1932年出版中篇小說《義勇軍》,稿酬可觀。 1933年9月跟田漢一起加入藝華電影公司,主持編劇委員會。薪金待考。陽翰笙曾特約黃子布(夏衍)、周起應等人擔任藝華的編劇顧問,每月各致車馬費30圓。所以,陽翰笙的月薪估計為100—200圓。他編寫了電影劇本《鐵板紅淚錄》、《中國海的怒潮》、《賽金花》、《生之哀歌》、《逃亡》等。這一時期收入頗豐,每月共約200圓以上。 1935年2月19日陽翰笙被捕,10月由柳亞子、蔡元培等營救保釋出獄。隨即開始用筆名為南京的民營報紙《新民報》寫雜文、劇評等。12月1日受《新民報》約請協助該報副刊《新園地》的編審工作,每週去報社兩次,酬金每月60圓。此後一年多內,在《新園地》發表文稿一百多篇,以稿酬和編輯費(每月共100—200圓)作為生活來源。 胡風的經濟生活 胡風原名張光瑩(光人),1902年11月生於湖北蘄春縣。1927年張光人擔任江西省黨務學校編輯員,月薪60圓。這是在他的工薪收入中,目前可以確切查證的第一個資料。 1931年張光人在日本慶應大學留學,獲得了半額公費(庚款補助金)每月45日圓。 1932年張光人回國後到上海,被選為左聯的宣傳部長。這時他在中山文化教育館擔任了《時事類編》的日文翻譯員,不用上班,薪金比全日工作者少一半,月薪100圓。他住進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一處西式公寓房,有一張床、一張沙發、一個書桌和一個五斗櫃,房租每月20圓。早餐包給房主每月5圓,午餐在中山文化教育館搭夥,每月10圓。為過冬做了一件深灰色毛嗶嘰的駝絨長袍,花了10圓;這件長袍他穿了四年直到抗戰爆發離開上海。 1934年新年他與梅志同居,住進巨籟達路(今鉅鹿路)採壽裡,房租每月13圓。佈置新房花費了50圓。傢俱有一床、一方桌、四把圓凳、一個書架。張光人的新家也成了左聯領導經常開會的地方。有一天他們夫婦剛起床,周揚就來敲門,焦急地說:“家裡沒有菜錢了,借個三五圓吧!你手上沒有,就用魯迅的補助款也行嘛。”周揚經常來借錢,很少歸還。 夏天他們搬家到金神父路大興坊,月租金14圓。後來又遷居到巨潑來斯路(今安福路)合大里二樓,前後兩間,還有抽水馬桶和電話,月租金只有13圓。 當時胡風夫婦日常生活開支大約每月70圓,其中在內山書店購書十幾圓。胡風常抽菸,抽那種1角錢兩包的普通煙。 魯迅叫胡風為英文刊物《CHINA TODAY》(今日中國)寫篇文章介紹中國左翼文化,給了胡風20美金稿酬,合國幣80圓(當時兌換率1美金=4圓國幣)。 不久胡風夫婦生了孩子,又僱傭一個孃姨。要居住舒適些,就在福煦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慈惠裡找到一處大小兩間廂房,有衛生間,上面還有小閣樓(供孃姨住)。為了付房租30圓,胡風每月要多寫一萬字(千字3圓)。實際上當時胡風每月稿酬100—200圓。居住條件比較好,曾請魯迅全家來吃飯,也招待過其他作家朋友。 由於經濟壓力比較大,胡風夫婦又換了房子。1935年底搬到威海衛路雲蘭坊一處二樓帶亭子間的房子,月租20圓。不久又搬到英租界孟德蘭路(今江陰路)找到一處弄堂房子,有起居室、臥房,還有樓上亭子間,月租金20多圓。 1936年10月(魯迅去世後),生活書店出版《工作與學習叢刊》,每期編輯費80圓,稿酬千字3圓。 1936年底,馮雪峰看出胡風的經濟有困難,就提出要胡風全家搬到他租的房子去住。那是法租界辣斐德路穎村的一棟三層樓房。胡風一家住三樓,周建人一家住二樓,馮雪峰的妻子何愛玉帶兩個孩子住樓下。馮雪峰(時任中共駐上海辦事處副主任)不要周建人和胡風付房租,這是胡風受到黨的照顧。 周揚的經濟生活 周揚(1907—1989),原名周起應,生於湖南省益陽縣。1922年周起應在長沙念中學時,與同鄉官宦人家之女吳氏結婚,當時兩人都只有15歲。岳母姓周,揚州人士,富有積蓄。從此直到1935年,岳母一直在經濟上資助周起應夫婦的生活,每年贈與愛女吳氏許多銀圓珠寶。 1928年周起應到上海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