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須,“用小車推出淮海戰役勝利(陳毅語)”的中國百姓,繼續用小車推著公糧支援國家建設,算得上是低恩了;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帶頭不吃肉,同時號召全國人民要艱苦奮鬥,“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算得上是高德了;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始終對敵對勢力保持著高壓態勢,並透過“三反、五反”集中打擊試圖動搖統治者地位的破壞行為,對於劉青山、張子善這樣的*分子,不管功有多大、位有多高,堅決處決、毫不手軟,也算得上是高威了。就是靠這種清官型領導,中國社會完成了最初階段的資本積累,從而為後來的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倉廩食而知禮節”。在治世,百姓富足、社會安定,不宜再搞大動殺伐,因此就需要高恩、低威、高德的仁主型領導。比如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大力強化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是為高恩;把領導人作為“玻璃缸裡的金魚”來進行監督和質詢,是為高德;取消死刑或採取藥物注射等手段執行死刑,是為低威。

應該指出的是,在亂世,社會財富更加貧乏,要想實現 “高恩”,就必須要有取有予,即以高威取之,以高恩予之,如,毛澤東的“打土豪,分田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四章 整合資源(2)

第一節 亂世——高恩、高威、低德的“幫主型”領導

人們說亂世出英雄,其實應該是亂世出梟雄才對;人們又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可在群雄逐鹿的角殺中,真正得天下的往往並非正人君子。

近來,索馬利亞海盜幾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們不禁要問,他們為什麼會如此猖獗呢?合理的解釋是,無政府狀態的亂世是他們得以生長的土壤。

在中國,人們曾對改革開放初期暴富起來的那部分人大加撻伐,認為他們大多不過是些地痞、無賴、太子、官僚。儘管這話並不完全準確,但不能否認的是,在那個時期,真正靠“合法勞動”富起來的人並不多見。梁曉生有一部書叫作《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深刻剖析了那個時期資本積累過程中的無情與血腥。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一次北京老張去一家國營理髮店理髮,確實是大開了眼界。理髮店門口有一張桌子,桌上有幾塊兒西瓜,看起來像是個西瓜攤兒。攤主是個膀大腰圓的小夥子,光著膀子,北京俗稱“膀爺”,胳膊上刺著幾條青龍。為我理髮的大姐說:“瞧人家這賣西瓜的多有本事啊,一個瓜少說能賣個百兒八十的,還多一半兒讓他自己個兒給吃了。”我很好奇,便用心觀察“膀爺”是如何賣瓜的:由於處在繁華地段,門前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一個外地模樣的中年男子從桌子前經過,“膀爺”用西瓜刀一捅,一塊兒西瓜掉在了地上!“嘿,你丫站住,把哥兒們西瓜碰掉就這麼走啦?!”“膀爺”一手持刀一手抓住中年男子的衣領……經過一番爭論,中年男子被迫掏了十塊錢作為賠償。等男子走後,“膀爺”罵罵咧咧地撿起那塊兒西瓜,用刀削了削,自己吃了。然後,“膀爺”重新切一塊兒西瓜擺在桌子上,開始搜尋下一個“獵物”……

當然,與那些“官倒”相比起來,“膀爺”的生意就是小兒科了。一些太子、太女們只需藉助老子的人脈開個條子,就可以穩賺“價格雙軌制”的差價,比起賣西瓜來要輕鬆和體面得多。可是,為什麼“官倒”和“膀爺”會橫行呢?因為在社會轉型的混亂時期,各種法規、制度都不健全,所以,在那個時期就是小人橫行、君子倒黴的時候。有人將此現象編成順口溜:“臉皮厚,吃個夠;臉皮薄,吃不著”。

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其實應該是亂世出梟雄才對;人們又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可在群雄逐鹿的角殺中,真正得天下的往往並非正人君子。

劉邦少時便是個潑皮無賴,楚漢相爭時更是流氓氣十足,哪有半點兒正人君子的氣象?有一次劉邦兵敗彭城,楚兵越追越近,劉邦嫌車重太慢,竟將自己的兩個年幼子女推下車去。夏侯嬰看見,急忙把兩個孩子放回車中,如此反覆三次,劉邦說:“我自顧不暇,難道還要管兩個孩子嗎?”可是,劉邦雖然德性不行,但他卻深通馭人之術。那麼,他又是如何馭人的呢?也無非是適應亂世中人們的心理特點,恩、威並用而已:用恩,集聚人才;用威,消除障礙。

1。高恩,在亂世中聚集人才

知遇之恩所激發出來計程車人的鬥志是自覺的、也是純粹的,但那些建立在物質利誘基礎上的效力則是被迫的和消極的。

最划算的買賣

世間最划算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