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楚王有所醒悟,又遣使者來重修舊好;說不定一切原本都只是為拿回商於之地,做給秦國看的一出假戲。楚國借宋國符節,就是要來暗通關節。
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好心好意的接待,換來的竟是宋遺當場的破口大罵。
能在楚懷王面前攬下這樁活計,宋遺罵人的功夫必定十分了得。想來在頃刻之間,齊國的祖宗八代的身上,就都已濺上了他口中的汙穢。
齊宣王當然怒不可遏,奪過宋遺的符節奮力折斷。
那一刻,周圍所有人大約都會想,宋遺的腦袋可能也要和符節一樣地斷掉了。
也許宋遺在這時才表現出他真正的勇氣,那就是無懼死亡。他肯承擔這種使命,就應該想到有送命的可能。在他臨來之前,楚懷王也必會有所許諾,比如給他的家人一筆豐厚的賞金。或者這位老兄就是想用一條賤命,給自己身後換得一個敢罵君王的真勇士的名聲。
如果齊宣王真殺了宋遺,已經寫上了宋遺罵人的史書多半會有記載,但史家卻沒有留下一句相關的文字。看來齊宣王是放了這小子一馬。沒準正是他不怕死的勁頭,反倒讓齊王生出了幾分敬意。再說身為歷經數百年風霜的大國,齊國寬宏的氣度連二百年後遊歷此地的司馬遷都還能感受得到,不由得讚頌:“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這時候的齊宣王表現出一點雅量,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不過齊宣王畢竟很生氣,後果也自然很嚴重。他立刻派人前往秦國,與這個強敵和好。
兩個最強勢的國家聯起手來,本來可以有所依靠的楚國這下真的孤立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張儀的傷忽然全好了,還接見了被晾了幾個月的那位楚國將軍。
一見到楚國將軍,張儀先擺出了一副驚訝的樣子問道:“子何不受地?”
楚國將軍懂得他在明知故問,卻也不好多作爭辯。
大概這時面前擺放著一張秦國地圖,張儀的手從上面的一個點比劃到幾乎相鄰的另一個點,對楚國將軍說:“從某至某,廣袤六里。”
楚國將軍一定驚呆了,不是說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怎麼一句話的工夫就縮水成了六里?
公然背信棄義的張儀仍舊是虛情假意的表情,他告訴楚國將軍,這六里土地本是秦王賞賜給他的封地,現在願意無條件地奉送給楚王。
楚國將軍憤怒了,嚴正地說道:“臣受令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
說完這句話,楚國將軍就急急地離開了這個令他憎惡的國家,返回祖國,把一場空歡喜的結局報告給楚懷王。
沒有什麼比受欺騙和耍弄更讓人怒火中燒的了,快氣瘋了的楚懷王即刻就要興兵攻打秦國。
這時又是陳軫站了出來,他先帶著幾分賭氣地對楚懷王說:“軫可發口言乎?”
我能說話了嗎?
楚懷王可能出於自尊沒答話,但這也就等於解除了封口令。
陳軫於是接著說下去:“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
跟秦國開戰還不如再割一塊土地給它。
這叫什麼話,楚國拿不回自己的地盤,還要倒貼人家!
陳軫自然有他的算計。以秦。楚的實力比較,兩國硬拼的話,楚國未必能佔便宜。而反過來賄賂秦國的目的,是要和它聯合起來“攻齊”。既然已經跟齊國決裂,那就索性從它那裡搶些土地回來,作為受秦國矇騙的補償,“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1'。
陳軫根據形勢的變化獻出了新的對策,可楚懷王還是老脾氣。明明受了秦國的欺負,卻還要再取悅於它,打死他也作不到。
楚國的大軍出動了,秦國聞訊也立時派兵迎戰。
那個殘酷歲月的又一輪殺戮即將開始。
二。戰爭的背後永遠是政治。
公元前312年春天,楚國和秦國的軍隊在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相遇,展開一場昏天黑地的大戰。
在國都郢,楚懷王和他的臣民們無不翹首以盼,渴望著自己軍隊得勝的訊息。
他們最終等來的卻是一個驚人的噩耗。
這場生死大競技以楚軍的慘敗宣告結束。整整八萬楚國官兵被秦軍砍掉了腦袋,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身為主帥屈匄和七十餘員部將也被秦軍活捉了去。
打了大敗仗的楚國非但沒能奪回六百里商於之地,反倒又讓秦軍趁勢搶走了漢中之地六百里,從此秦國的版圖上又多了一個漢中郡。
楚懷王怎麼能咽得下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