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這可是韓倗主動送上來的破綻,蘇秦立刻緊抓住不放,說道:“公何不以高都與周?”

使者的事不難解釋,就說他的使命是把高都送給東周。

任誰聽了這種得寸進尺的話都會氣得要死,韓倗也自然大怒:“吾無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

蘇秦當然料到韓倗會是這樣的反應,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

給了高都,感激的東周必定從此聽命於韓國。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傳到秦國後,“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

大概秦國此時正跟東周(可能也包括西周)拉關係,目的自然是要讓東周和秦國站在一起,而不是還跟別人拉拉扯扯。雖說秦。韓兩國現在是戰略伙伴,但這只是暫時的利益結合,能維持多久誰心裡也沒底。拉攏東周的一個原因怕就是想在韓國的後院埋下一枚隨時可以引爆的地雷,一旦雙方破裂,秦國軍隊至少能透過東周威脅韓國,讓它寢食難安。如果這顆地雷居然把自己的導火線交給了韓國,秦國怎能不氣,必然跟東周徹底斷交。

這樣一來,“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你韓倗用一座城換來對整個東周的控制,“何不與也?”。

高都大概也只是一座不甚重要的小城,為了韓國的後院不起火,割捨它倒也算值得,所以蘇秦一陣巧辯之後,聽著覺得有道理的韓倗終於說了一個字:“善。”'4'

蘇秦又救了東周一次,還多佔了點便宜回來。東周君雖然不會真的讓國家聽他調遣,但令他更多的“得金”還是能夠作到的。

此時就是得到再多的賞錢,蘇秦也不想繼續困守在東周了。兩次遊說一次比一次成功,讓他信心倍增,從韓國回來後沒多久,他便直奔楚國,去找一個人。

這個人叫陳軫,是一位正為楚國服務的著名說客。

三。不要以為政治家就一定聰明。

楚國的都城郢,陳軫接見了遠道而來蘇秦。

陳軫這時的心情想必很不好,楚國在跟秦國的幾次較量中連遭重挫,國力大損,身為楚國管理高層一員的他自然憂心忡忡。不過最讓他不能接受的恐怕還是,這一切全是由於他的老對手張儀的詭計。

那是一年前,張儀忽然作為秦王的使節來到了楚國。

楚、秦兩國在以往的歲月裡還算有些交情。春秋時期,楚平王聽信讒言,冤殺了大臣伍奢。伍尚父子。伍奢還有一個兒子伍員,也就是伍子胥。他硬是愁出了一頭白髮,才躲過邊境檢查逃往吳國。多年後為報家仇,他率領吳軍殺了回來,險些滅了楚國,多虧秦國在楚國大夫申包胥七天七夜的哭求下派出軍隊,才把楚國從伍子胥手中解救出來。

從那以後,楚國跟秦國基本上都能和平共處,甚至還作過兒女親家。秦國曾說與楚國有過十八世聯盟,這也許誇張,但也說明兩國的交往很密切。一直到了商鞅時期,情況才發生變化。秦國出兵奪佔了楚國北部方圓六百里的商於,那可是楚國疆界上的一個重要門戶。

領土問題一產生,秦楚關係便從此開始惡化。為了遏制稱霸野心越來越明顯的秦國,公元前319年,當國的楚懷王派他當時最信任的大臣屈原出使齊國。這位日後的偉大詩人,用他那能吟誦優美辭章的卓絕口才,說動了心存芥蒂的齊宣王,與楚國結成盟友。第二年,齊、楚、趙、魏、韓五大諸侯國共同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也就是盟主,決意一起*秦國。雖然到最後真正出兵的只有趙、魏、韓三國,而且還被秦軍打得大敗,但畢竟讓秦國見識了諸侯聯合起來的力量。秦惠文王此時派張儀到楚國來,就是因為他想進攻齊國,卻怕惹得齊的盟邦楚國也跟自己開戰,所以要張儀設法離間這兩國的關係。

在楚國這邊,雖然已經有過節,但從大局考慮,楚懷王還不想現在就跟秦國把關係搞得太僵。再加上可能對名嘴張儀的大名很是仰慕,所以給予他最高規格的接待禮遇,讓他直接住到了王宮裡面。

看著自己眼中的奸徒小人享受超標準的待遇,陳軫心中肯定極為不平。然而王命如此,作為臣子的他如果一味攔阻,只會被人認為是在發洩個人舊怨。他唯一可以表達不滿的方式,就是對張儀避而不見。史書記載張儀跟楚懷王會面的過程中,完全沒有陳軫在場的痕跡。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沒能第一時間揭露張儀的騙術,事後他一定為自己的一時意氣追悔不已。

那楚懷王見到張儀之後,很自謙地問道:“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