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話一出口,另外幾人皆是嚇了一大跳,心想當著宇明的面這樣說,豈不把周王給得罪慘了?雖然周王一向為人謙和,但也不代表可以任由屬下批評啊!
宇明雖然有些不快,但卻知道魏徵一直就是個心直口快的諫臣。在歷史上,李世民這小都能有容人之量,在魏徵多次批評他時,依然稱他是自己的一面鏡,容留他繼續提意見。自己總不可能還沒有李世民的量大吧。
於是,宇明微微一笑,毫不在意道:“魏大人有此想法也屬正常。畢竟科舉制推行了這麼久,其影響已經深入人心,要突然否定它的一些作法。很多已經習慣的人都會覺得難受的。但其實,它的弊端亦是明顯之。本王請問魏大人一句:在你當年參加科舉之時,考試的是什麼科目?”
。。。
 ;。。。 ; ;
第394章 新科舉考試
、、、、、、、、、、
魏徵愣了一下,隨即便脫口而出道:“當然考貼經、詩賦、墨義這些內容了。魏某出身貧寒,也是熟讀《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等五部大經,以及《論語》和《孟》兩部兼經,並經縣試、郡試和殿試之後,才入朝為官的!如果不是參加科舉,魏某現在只怕還在家務農呢!”
宇明搖了搖頭道:“魏大人你誤解我的意思了。我並不是將科舉制全盤否決。象科舉規定,任何人皆可參加科舉考試,這就是相當好的制。讓魏大人這樣為代表的貧苦書生也有機會為官。可是本王卻以為,這科舉考試的內容,卻未免不合適宜了一些。其他暫且不說,就以魏大人當年所考的內容來說。您在實際為官過程中,又有多少時間,多少事務會用到考試中的那些內容?”
魏徵頓時一下被問住了。他是從最底層的官員做起,又經歷了在軍中的職工作。自然對官場中的大小官職,平時所從事的工作十分清楚。
可要說這當中有幾次能用到詩賦、經義的,那還真沒幾次。要展現他吟詩作畫,舞風弄月的才華時,多半都是在青樓勾欄等場所,與一******打情罵俏。用這些詩詞來打動那些賣藝不賣身的清倌人。
而官場中的事務,大多都是統計、報告、計算、審判,以及處理一些突發的如救災、搶險、濟民、收稅、安置等工作。《詩經》、《周禮》、《論語》之中雖然也有一些處事原則的內容,但都是大而空的理論知識,想要用這些經書來治理地方,所謂的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那完全是無稽之談。
魏徵一張老臉頓時漲得通紅,思了半天才強辯道:“詩賦考驗的是採,經義考驗的是為人的道德準則,有了這些,才談得上治國安邦,人若連這些基本禮義廉恥都不知道,一篇章和詩詞都寫不出來,又如何為官呢?”
他雖然仍在據理禮爭,但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都聽得出來他的已經理屈詞窮。
宇明這時也驀然醒覺,知道要完全推行新科舉制的改革,阻力甚大,這魏徵算是自己的嫡系官員,是自己將他從宇家行將放棄的幕僚中選拔出來的。他對自己應該算是比較感激涕零的了。可連他都反對,可想而知其他官員會如何對待新科舉考試了。
想了一會後,宇明方說道:“既是如此,那便可將科舉考試多設一些科目。不光是考詩詞經義,同時也要考算術、外語、武功、武器製造等內容。以為朝廷選拔出不同的人才……”
“比如軍隊的參軍和軍師,就要懂戰爭策劃、排兵佈陣的人員才能擔任,否則如何制定對敵作戰計劃?而軍隊的將領,則需要武功高強、善於臨場指揮作戰的勇士;接待外國使節的官員,便需要選拔懂外語的人才。而工部,因主要從事武器製造,以及建橋造房方面的工作,自然就得選拔在建築、製作有傑出天賦的人員。這些考試完全可以列入科舉之中,成為其中一科目,讓考生自己選擇報名!”
宇明這一番話,猶如石破天驚一般。武將倒還好說,在楊廣當皇帝時期,他也搞了武舉的,有人還為此中過武狀元。但在以往,工匠都是被劃為“匠戶”一類,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可聽宇明的意思,這些工匠、通譯竟然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參加科舉,並擔任正式官職。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杜如晦和房玄齡對視了一眼,也不禁大為驚奇,感覺這樣一來,科舉就搞成了一鍋大雜燴了,什麼人都能來考。懂算術的,以那些商人掌櫃為最多,武功嘛,不用說了,那些軍中勇士、江湖好漢都是武功高強之人……然後匠戶、通譯都來參加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