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的選擇。
與此同時,周朝又派出了一些擅長種田的農民,指導草原各部在水草豐盛地進行耕種,併發給農具和兩種新型的糧食種,過上定居的生活。
而周朝農民帶來的新型糧食種,非常適合在大草原這種苦寒貧瘠之地生長,哪怕是降水少,土地不肥沃,也能取得較高的糧食產量。
而這兩種糧食作物便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土豆和玉米。
它們原產於美洲,中原一帶是沒有的。但宇明這個穿越者卻是深知這兩種作物在世界糧食史上的巨大貢獻。
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原王朝開始向東北大規模墾殖移民,便是從明朝開始的,而為什麼明朝時才可以開始大規模移民,便是因為土豆和玉米這時已經引進了中原,開始了廣泛種植,所以漢人才得以在寒冷的東北大地立足生根。
。。。
 ;。。。 ; ;
第656章 大結局
、、、、、、、、、、
所以,宇明在攻克江南後,就發出了懸賞令,要求漁民和航海商人儘量向東航行,去探未知的大陸,同時畫出了上述兩種植物的種圖樣。稱凡是能找到並帶回種的人,均賞以一萬元周朝紙幣。
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數年之後,還真有一位海商,在發現了呂宋島之後,又以其為基地,繼續向東航行,終於在年後到達了南美洲的智利,發現並取得了土豆和玉米這兩種植物的種。
而宇明在得到玉米和土豆的種後,立刻重賞了這位海商,並立刻將其交給最好的農家進行種植培育。
經過兩次試種之後,終於取得了成果。
農家們先在江南試種成功,然後又推廣到了關中、河東和河北一帶。並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大歡迎。因為他們發現,這土豆和玉米產量比原來傳統的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高得多,而且還不要那麼多肥料和水,也沒有那麼嬌貴。
周朝的農家們在有了初步推廣的經驗後,心中自然更有底氣,既然在關中這樣的黃土高原和河東這樣的貧瘠之地都能種植成功,大草原就更沒有問題了。
牧民們原本擔心,從中原拿來的新式糧食作物在大草原上沒法大規模種植。但在試耕種一年後,卻發現產量很高,比他們放牧牛羊更划算。
於是,在嚐到甜頭後,草原各部的牧民們自然更願意耕種糧食,而不是放牧牛羊了,畢竟這樣生活要穩定得多。
在如此此消彼長之下,大草原上願意歸降周朝的部落越來越多,且凡是投降過來的部落全都改衣易俗,作了漢人打扮,並說漢話。生怕被那些賞金獵人一刀殺了去領賞。
而且這些部落的人在安頓下來之後,也覺得這是一條生財之道,畢竟比起那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來說,他們對於大草原的地形更加熟悉,知道那些和周軍敵對的部落住在何處,埋伏殺人更加得心應手。
所以,到了後來,據邊關的守將統計,一年之內前來領賞的人七成以上竟然都是原來大草原各部落中的人。
在這樣的政策進行了二十年之後,不服周朝統治的草原各部都覆沒了。如果現在有人還到草原上去做生意,沿途所見的水草豐盛地,全是一片男耕女植的田園風光,所有民眾都是著漢服,說漢話,習漢俗。就算偶爾有些牧民騎馬過,也絕看不出有半分原來草原異族的模樣。
而周朝也逐漸在大草原的各族水草豐盛地,開始設立郡縣,進行管理,將這邊萬里沃土納入了中原的疆域。
相對於吞併大草原所用的時間,將日本納入周朝領土則要提前得多。在開啟了日本的門戶,簽署了條約之後,大批中原商人到日本開店謀生,並逐漸控制了日本的經濟命脈。
而這個時候的日本,對於中原化是非常崇拜的。他們的風俗、字都還沒有形成。周朝商人的大批湧入,在化上進行滲透,他們不但不牴觸,反而力吸取和接受。
對於這一切,日本的天皇自然是大為不滿,因為這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發展下去,會讓日本從此消亡。
所以,他便集合了一批大名,調集軍隊驅逐了周朝的商人和使者,企圖和中原斷絕往來。
這一來,卻是正好給了宇明開戰的藉口。他立刻便將從北方退下來的大批周軍派往日本作戰。
這時的日軍總共也不過十幾萬軍隊,而登陸進攻的周軍卻達到了十萬之多。
在周軍水師和騎步兵齊頭並進的情況下,日軍接連敗退,很快就退到了京都附近。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