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米j花j書j庫j ;www。7mihua。com
書名:《梁思成與他的時代》
作者:朱濤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間,回應激盪世界的現代建築潮流,和同仁們透過建築史的調研和寫作,構築起“中國建築”體系,並積極思考該體系向中國現代建築轉換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間,他深陷新中國政治運動的漩渦。為跟上形勢,他頻繁進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時也將批判矛頭指向同道。他的思想歷程充滿急劇的扭轉、中斷和切換,到最後徹底迷失。他構築起的“中國建築”體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衝擊下分崩離析。
本書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歷程,探討中國現當代建築發展與政權更迭和政治運動之間的複雜關係。那段歷史遠沒有結束:政治任意化導致的建築任意化,仍然主導著今天中國的空間圖景。
作者簡介
朱濤,香港大學建築系任助理教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哲學博士候選人。他於1990年獲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工學學士,2001年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200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哲學碩士。在進行建築實踐的同時,他還透過寫作廣泛探討當代中國建築和城市問題。
2010年,由《南方都市報》及八家中國建築媒體聯合主辦的“中國建築傳媒獎”評選活動,將首次設立的“建築評論獎”授予朱濤,表彰他過去十年的寫作,以及在建築的專業解讀、空間的社會關懷和歷史性反思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書摘正文
第一篇中國建築:史學的構築
第一章上窮碧落下黃泉:是找東西,還是填充體系?
(1931—1946年)
梁思成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是我們熟知的。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許多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一樣,梁思成在政治上相信,一個統一和強大的民族,國家是其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在文化方面,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相信它有復興的潛力。這兩種信念緊密交織在一起,推動著梁思成一生的建築事業。在1931—1946年,梁思成和營造學社的同仁們集中在中國建築史研究上。他們努力想透過“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建築史,證明中國古典建築與希臘、羅馬和哥特式等建築體系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文化品質,是世界建築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那個時期的梁思成還認為,中國傳統木建築框架體系與20世紀在西方崛起,並在世界迅速傳播的現代建築,在原理上有共通之處,因而它有向現代轉化的可能—這構成他當時研究中國建築史的動力之一。
但要深入讀解梁思成的民族主義史學,僅僅重複他的民族主義信念、動機、動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探討:他是如何做的,即他的建築史學思想源於何處,是如何構築起來的,他採用了怎樣的史學方法論,等等。由此,本章嘗試:將梁思成的民族主義史學放在1900—1930年代中國現代史學發展的背景中,考察兩者間的關係;考察梁思成的建築史寫作中,理論構築與實證調查之間的關係;以一種更貼近的讀解方式,考察梁思成及其同仁的建築史研究中蘊含的豐富性和矛盾性,而不是一味強調其系統性。
第2節:一、從觀念到方法
一、從觀念到方法
20世紀中國史學革新的首要特徵就是民族主義史學的興起,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正是其中的領軍人物。11902年,在《新史學》的開篇,梁啟超這樣論述史學與民族主義的緊密關係:
於今日泰西通行諸學科中,為中國所固有者,惟史學。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2
梁啟超這種史學促進民族主義的信念,與19世紀晚期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歷史進化論思想密切相聯。歷史進化論源於18世紀晚期德國思想家發展出來的“歷史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歷史是一個不斷向前演化的過程;永恆不變的理想和法則是不存在的,人們只有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語境中,透過考察過去,來明察現在和預測未來。到19世紀中晚期,歷史主義又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混合在一起,形成進化論史觀,該史觀在總體上把人類歷史看作是單向、線性,由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