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動機。1909年,伊東發表了《從建築進化原則看我國建築的前途》,探討當下的日本建築設計問題。他首先批評日本維新後在建築設計上出現的“歐化主義”和“折衷主義”兩大傾向,認為前者實為日本國民的自殺行為,而後者將和風、洋風混合,最多隻能看作是過渡時期的手段。伊東提出“進化主義”論調,提倡將日本的木造建築進化到石造建築。透過三年考察,伊東看到歐亞多種建造體系,木、磚石、夯土以及各種混合型別,在東西文明交流中產生很多新樣式。他追溯變遷,提出在很多地區,原先用泥、木、草修成的建築最後都進化成石造。其中最著名的範例當屬希臘石造建築,也是由木構進化而來。沿此邏輯,伊東認為“日本的木造建築也有足夠的改變材料、改變形式的進化空間”。他設想“以架在木柱上面的斗栱為基礎,有可能建造出日本固有的石造柱式”。伊東的倡議激發了日本老中青三代建築師,不同的流派(日本固有樣式,歐化,脫歷史主義等)之間的激烈討論和多元探索局面。26

伊東在1930年給營造學社的演講“支那建築之研究”的最後一部分,為“現代建築與支那建築”,也是以同樣的進化論觀點,呼籲中國當代建築斷不可無條件模仿外國,而“必須開拓自家獨創之新建築”。他還指出,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在這進化過程中起巨大推動作用:

以五千年來支那之國土與國民為背景而發達之樣式為經,以應用日新月異之科學,材料構造裝置等為緯;必於其間求得清新之建築。此為目的,即支那古建築之研究,亦為當急之務,不辯自明。27

從1909年到1930年代,伊東的進化論調保持一致,而世界建築格局本身已經“進化”得翻天覆地了。在材料上,鋼筋混凝土和鋼框架結構已成為現代建築主導性結構體系。在建築形式上,現代主義建築自1920年代在歐洲崛起,於1930年代開始在世界迅速傳播,大有將世界建築分裂的格局一舉統一之勢。1932年,就在梁思成及其同仁開始考察中國古建築的同一年,美國建築史家希區柯克(Henry…RussellHitchcock)和建築師約翰遜(PhilipJohnson)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ofModernArt)舉辦了展覽“國際式:1922年以來的建築”(TheInternationalStyle:ArchitectureSince1922),並出版了《國際式》(TheInternationalStyle)一書。該展覽和書匯聚了希區柯克和約翰遜花兩年時間在歐洲考察到的六十多棟於1920年代修建的現代主義建築的照片和平面。二人將它們歸納出三大共同的形式“原則”:建築作為體量(volume)而不是實體(mass)的表現、構圖追求平衡而不是對稱、避免運用裝飾,統一貼上“國際式(或國際風格)”標籤,再加上歷史和理論闡釋,成為推動現代主義建築向世界傳播的里程碑式的工作。

第26節:

每當一種“新風格”出現,建築師們僅對形式時尚趨之若鶩時,歷史學家的特長在於能憑其深厚的歷史意識,將該“新風格”在建築史的演化脈絡中定位,讀解它與建築傳統之間的關係。今天回顧《國際式》一書,不管希區柯克和約翰遜當時對歐洲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解多麼簡化、片面28,他們書中對國際式與西方建築傳統之間關係的分析,富於深意,一定激起了伊東忠太、梁思成及其同仁等建築史家們的共鳴。書中提到,長期以來,西方建築存在著兩大相互衝突的體系:以實體塑造為主的古典(希臘—羅馬)建築和以框架結構見長的哥特建築。自18世紀中期開始,古典復興和哥特復興成為兩大潮流。建築師們在這兩個相互衝突的體系之間竭力調和,並試圖容納新的建造方法和需求。這形成了一百多年來的風格混淆和迷失。19世紀沒能發展出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notonestyle),而是熱衷於對眾多歷史風格(but“styles”)進行折衷主義拼貼。而如今,正崛起的現代主義帶來了希望:∩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現代建築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不過是從更久遠的過去的藝術中學習健康的課程,去科學地學習,而不是報以模仿的精神。現在從本質上弘揚過去的偉大風格,而不是模仿表面,變得可能了。樹立起一種主導的風格終於有了答案。29

在希區柯克和約翰遜看來,這種新風格—國際式—的重大意義在於,它終於有效地融合了西方建築中長期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