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專家組認為,《世經》記載的629年,不見於先秦文獻,是漢代劉歆據三統曆推算出來的,不足憑信。
古本《竹書紀年》等書記載的496年說,因《竹書紀年》明確記載是29位王的積年,不足《史記·殷本紀》商代30王的數目(如計入未立而卒之太丁為31王)。中國現代著名史家、考古學家陳夢家透過對古文獻研究後認為:“湯滅夏以至於受”可能是引述《紀年》者所加的說明,《紀年》原文可能如《通鑑外紀》注所引,是“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自湯數至文丁(文王受命)是29王,沒有帝乙、帝辛。據“工程”專題人員常玉芝等學者對晚商祀譜的排比,帝辛在位30年(公元前1075—前1046年),帝乙在位26年,二王共在位56年,故商代總積年當為496+56=552年(含1046),若將伐桀之年計入,則為553年。也有學者認為“湯滅夏以至於受”可能是指從湯至帝辛即位,29王不包括未立而卒的太丁和帝辛。如是,則商積年為496+30(帝辛在位年數)=526年。《鬻子》記載的576年與553年接近,《左傳》所說的“載祀六百”可理解為約數。
專家們認為,可以用於“工程”的商代積年有三說較可信,一為《鬻子》的576年說,二為古本《竹書紀年》記載、陳夢家解釋的552年說,三為另一種解釋的526年說。由於“工程”已從“武王克商研究”這一課題的成果中,選定周武王滅商之年為公元前1046年,那麼以這個數字為定點,分別上推三說的商代積年,可得到公元前1622年、公元前1598年和公元前1572年三個數字。根據此前對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始建年代的14C測年研究,已得結果為公元前1600—前1560年之間,這個時間段與以上三說基本吻合。有鑑於此,工程首席科學家研究決定,商的始年就在這個框架中取捨,並首選公元前1598年。為取整數,定為公元前1600年。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 商代早期文明(8)
公元前1600年作為夏商分界之年,在回答了前面已經敘述為什麼夏代始年定為公元前2070年(1600年加夏代積年471年,取整數為2070年)。同時,也有一個關鍵的數字需要交待,這就是建立商代始年基點的歷史上著名的武王克商之年——公元前1046年。可以說在整個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如果武王克商,也就是說商朝滅亡、周朝建立的這個至關重要的定點得不到建立和確定,夏商的年代學體系就不可能較準確地建立起來。當然,在武王克商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發生之前,有關商代後期的歷史脈絡和各王年代還是要先行說明的。這就面臨著要解開又一個歷史年代學之謎,即歷史上著名的盤庚遷殷事件到底發生於何年?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1)
帝國的榮光
按照學術界通常的劃分方法,商代後期是自盤庚遷殷開始至商朝滅亡這一歷史階段,而作為分界的遺址性標誌就是著名的安陽殷墟。
縱觀殷商的興亡史,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其都邑頻繁遷徙,漢代張衡曾概括道:“殷人屢遷,前八而後五。”這裡說的“前八”是指成湯建國前之八遷,“後五”則為成湯建國後之五次遷徙。關於成湯之前八遷的具體去處,已無明確的文獻記載,現代史學巨擘王國維曾對此作過考證,指出了“八遷”的具體方位,但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共識和考古學上的證實,自然難成定論。成湯之後的“五遷”,雖有文獻記載,但又不盡相同,如可信度較高的三種文獻《尚書·序》、古本《竹書紀年》和《史記·殷本紀》,其記載就有差異,參見下表:
由於文獻說法不同,漢代之後的研究者也就眾說紛紜,難有一致的結論。不過這個爭論主要針對各王遷徙的具體方位而言,對總體上的“後五”並無非議。
盤庚遷殷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有過這樣的描述:“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諮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復衰。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
關於《盤庚》三篇頗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章,司馬遷沒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