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點,一遇戰爭更是暴露無遺。
為防大臣專權自重,宋太祖總是將一些實權部門一分再分,添設了不少新的機構,致使官僚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內耗,辦事效率極為低下。不少大事小事,最後都推到了他這個皇帝面前,非他親###板不可。宋朝雖設諫官,其職責卻悄悄地消失改變,由諫議君王成為專察臣子百官的御史,歷來所謂的“丞相聽天子,天子聽言官”之局面不再重現。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到了極點,幾乎無人可議無人可諫,大臣唯有偶爾以祖宗成法來稍稍規束一下天子。至王安石提出“祖宗不可法”後,皇帝也就變為真正的“天子”,無人可以監督,沒有任何法規能夠束縛。
宋太祖在政權、軍權收歸皇帝一人的同時,也將財權全部集於中央。過去方鎮所收賦稅,基本自留,送到朝廷的極少。這固然為地方官員聚斂財富中飽私囊提供了方便,有著一定的弊端,但地方的自主權與靈活性也相應地得到了發揮。宋太祖進行財政改革,詔令天下諸州,除留取規定的正常經費而外,其餘的將全部送交中央,不準佔留。這一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約地方勢力的作用,但當時的交通運輸、財政管理都無法跟上,還得增設相應的政府官員,造成的損耗難以估量。宋朝的財政收入與唐朝相比,增加了七八倍。但是,卻要供養一大批由政府派到各地的政府官兵及數目龐大的禁軍,由唐時的三千人養一官兵,變為三十人養一官兵。表面看來,宋朝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了,而實質上則大大減少了。即以宋英宗時期而言,國家財政年收入高達六千多萬,而官兵的費用就花去了六分之五。剩下的六分之一,朝廷還能幹些什麼?發達的經濟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消耗於無形之中,宋朝的積貧積弱就這樣無可避免地成為定勢難以扭轉。因此,每當邊釁一開,國家財政無力,而地方財政又歸於中央,缺少早就勢力薄弱無所建設,仗還沒打,勝負就已見出分曉。
不勝重負的黃袍加身(10)
除開財政,軍隊的建設、管理更是宋朝屢屢敗北的根源之所在。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表面看來,軍權已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但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要擁有軍隊,就會存在領兵作戰的將領;而將領一旦博得部下的信任,控制了屬下的兵士,就有可能憑藉手中的力量防不勝防地發動軍事政變。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將領擁兵自重的弊端,只有改革軍制才能達到目的。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宋太祖採取了建立樞密院與三衙並存的軍事體制。樞密院主管全國軍政,一應軍機要務,諸如掌握兵籍、控制虎符、調動軍隊等,都在主管之列。為了制約武將,樞密院的最高長官樞密使卻由不懂軍事的文官擔任。三衙,指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它們平時侍衛皇帝,負責儀仗,宿衛京師,或到外地更番戍守。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擁有兵權,卻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也就是說,樞密院屬務虛的軍事機構,它擁有調兵大權,卻沒有可以指揮計程車卒;而三衙有軍隊,卻無調兵大權。樞密院有權無兵,三衙有兵無權,它們相互制約,誰也別想擁兵造反。而真正的軍隊指揮大權,最後全都歸於皇帝一人。為了防止類似自己的“黃袍加身”事件出現,趙匡胤真是處心積慮到了極點。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加強了禁軍的建設。宋初的軍種共有三類,一是鄉軍,二是廂軍,三為禁軍。鄉軍不屬職業軍隊,戰時為軍,平時務農,實質上就是民兵;廂軍即各州鎮的地方部隊,他們雖然龐大,但武器裝備、兵員素質較差,戰鬥力相當薄弱;禁軍過去基本上是皇帝的近衛軍,主要負責皇帝的個人安全,而趙匡胤卻在後周的基礎之上將禁軍整編為國家的正規部隊,變為一支力量強大的中央軍及核心力量,由三衙統領,擔負著守衛京師、保護皇帝、戍守邊疆、對外作戰的重要任務。因此,趙匡胤只要將禁軍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禁軍數目,據《歷代名臣奏議》所載:“太祖即位初年,國家共有十二萬,”而到開寶後期,就發展到三十八萬了。這些禁軍,平時大都拱衛在無險可守的首都汴京。可以想見,這支只顧消費、沒有生產的職業化軍人集團將給京城造成多大的壓力,也就難怪宋太祖提出遷都之議了。
趙匡胤早年討厭讀書習文,專鶩練功習武。可當他執掌政權後,卻在全國上下,號召人們重文輕武:“我欲使武臣盡讀書,使知為治之道。”這固然與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擔心人們重武,會危及他的政權統治。宋太祖不僅以文臣主管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