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佔有他的財產、搶走他的女人,他的發怒、他的選擇不也屬人之常情嗎?當時,如果他不返回山海關,而是繼續進京,等待著他的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命運與結局呢?還真難以預料呢……
歷史不是一個任人裝扮的侍女,然而,它也會不時地展示一些奇光異彩、奇風異景來迷惑後人。
在這一連串的人物與事件中,到底是哪裡出了毛病?該誰承擔歷史的責任與過錯?
應該說,這些重要人物都難辭其咎,相應地負有某種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筆歷史賬又不能算在某一個人頭上。正是一連串的偶然巧合與複雜多變的微妙因素構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左右了砝碼的位移,改變了歷史的航向。
四
吳三桂率領他的關寧鐵騎旋風般地撲向山海關,向毫無戒備的農民軍發動了猛烈進攻,很快就消滅了幾乎所有的守城及增援部隊,山海關又一次落入他的手中。
吳三桂重佔山海關之舉無疑是一份宣告與大順政權徹底決裂的“白皮書”,將自己完全推向了農民軍的反面。此時,站在山海關之上的吳三桂再也沒了先前的志得意滿,而是顯得煩躁不安、憂心忡忡,他所面臨著的,將是一場無法避免、命運未卜的與農民起義軍的生死大搏鬥。他雖然收編了兩萬多農民起義軍,又招募了數千新兵,加上原有的三萬多人馬,共計六萬多人,表面看來,兵力似乎相當可觀,但仍無法與強大的農民軍抗衡。為了儲存自己,除了依附清廷一途外,他已無路可走。
然而,他還是不想“認賊作父”,背上投靠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