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糧食,也只夠養家餬口,說什麼也不賣。

拿著錢徵糧就難,何況是打借條?當年在六縱十七旅任醫助的張九鼎,也被分到了“徵糧隊”,回憶起這事時就感慨萬千:

那時徵糧,真像是叫花子在討飯。但我們還要遵守紀律,參加徵糧隊的一般是馬伕、炊事員、司務長,這些人年紀大,像馬伕,都50多歲了。他們也是農民種地出身的,知道種地不容易,比戰鬥部隊的年輕小夥子有耐性,向老鄉借糧,我們就講:“我們是當年的紅軍回來了,是窮人的隊伍,現在我們沒吃的了,來籌糧,你們給一點吧。”老鄉就給你訴苦:“長官啊,你步步高昇,行行好,老闆死得早,底下一個小孩,沒得一斗糧,可憐可憐吧!”到哪家都是這樣。這些馬伕、炊事員就纏著老鄉說好話,老鄉還是不肯給,他們急了,就給老鄉跪下磕頭,哭著求老鄉給一點。老鄉本質也不壞,就是鐵石心腸,也會給一點的。給了就打借條,讓老鄉儲存好,將來一定還他們。有些老鄉也就相信了,怕敵人發現,就把借條塞進牆縫裡。我聽說,直到近幾年,大別山有拆老房子的,還有發現借條的。聽說解放後,當地政府都真還了。

吃飯成了個大問題(4)

劉鄧大軍的借糧證

當時,各個部隊的供給部都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供給部要搞好部隊武器彈藥供應、解決部隊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