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別山是人民軍隊的“老家”,在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途中,在部隊宣佈了躍進任務後,許多當年從大別山出來的老紅軍,說起大別山時,都是眉飛色舞:“到了大別山就等於到了家,這裡是老根據地,到了那裡群眾就會歡迎我們。”家鄉在北方的戰士們一聽也很高興,覺得大別山有群眾基礎,到了那裡就像魚兒到了水裡一樣,打起仗來也順手。

他們並沒有想到,經過多年的戰亂,大別山人民的革命熱情已經不像當初那樣激情澎湃了,他們更現實,也更實際了,他們只想守住土地安靜地生活。這也不能怪大別山人民,任何一個連續經歷了20餘年戰火的地方,人們再有激情,也會對戰爭或多或少地感到厭煩,不管這種戰爭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

劉鄧大軍如今已經勝利進入大別山,但他們期待的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義師的場面並沒有出現,相反,更多的是疑惑、惶恐、不安的目光。等待劉鄧大軍的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考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下馬威(1)

劉鄧大軍深入敵區千里,無後方作戰,將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毛澤東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因此,他對躍進大別山的前途,曾作過三種估計: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轉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打游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他要劉鄧從最壞處著想,努力爭取最好的前途。

劉鄧首長立即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心乘敵追堵部隊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別山區相對比較空虛的時機,便命令第三、第六兩個縱隊,分別向皖西、鄂東展開,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政權,發展地方武裝,殲滅分散之敵正規軍和地方團隊;以第一、第二兩個縱隊,在大別山以北阻敵,就地堅持,掩護展開。

但問題接著就來了,大別山給了劉鄧大軍一個下馬威。

許多戰士都是北方人,到了大別山,地形、地貌、氣候、人情、風俗都變了,剛開始都不習慣。當年六縱十八旅五十二團二營副教導員侯建軍回憶起那段生活時說:

剛到大別山,我們就感到不習慣,山上蚊子多,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蠓蟲,往那一坐,臉上、脖子裡到處都是,叮得人渾身難受。我有個被套,休息時,用它蓋著頭,蚊子都能把它咬透。有些同志就開玩笑說:“三個蚊子能炒盤菜。”北方人沒見過水牛,那麼大的身子,眼睛也很大,有的還以為是啥怪物,看見水牛就躲得遠遠的,不敢接近它。我們營有個小鬼,到了一個村子,拐了一個牆角,一下子踩在水牛身上,水牛呼地站起來了,大眼睛盯著他,嚇得小鬼扭頭就跑,還哭了鼻子。晚上睡覺,就睡在稻草堆裡,南方蛇多,稻草裡也有,很讓戰士們頭疼。還有啊,大別山的老鄉是用木桶方便的,木桶做得很好,有的像個箱子。老鄉的房子一明一暗,堂屋很亮,裡面的房間就很暗,有些戰士趁老鄉不在,以為木桶裡是醃雞蛋或泡菜,偷偷伸進去,手一抓,就抓了一手大便,幾乎每個旅都出了不少這類洋相。老鄉在屋外搞了個瓷缸,埋在地上,就算是糞坑。屋裡木桶裡的大小便滿了以後,就倒在外面的瓷缸裡,有些瓷缸就搞在路邊,往地裡運著方便。夏天太陽一曬,裡面發酵了,顏色灰暗,就和地面一樣。他們本地人知道那裡有個糞坑,我們可不知道,夜裡行軍,到了一個村子,要到村裡找嚮導,部隊原地休息,大家把被包一放就坐在上面,有的就一下子連揹包帶人坐到了糞坑裡,渾身上下都是大小便。這事我們營有,其他營也有。以後就有了經驗,每個人拿根棍子,坐下之前,先用棍子在地面搗搗,如果安全了,這才再坐上去。

“大別山是一個最大的考驗”

冷的冬,熱的雪——劉鄧大軍在1947年的那個寒冬

這都是小事,雖然不習慣,但也能忍受,最受不了的就是吃飯。北方人是吃麵食、小米、山藥蛋的,幾乎沒人吃過什麼大米。從前不知道,聽說到大別山能吃大米,都還挺高興。誰知道真吃上了大米,結果卻是“盼大米,想大米,吃了大米光拉稀。”大米那東西呀,真不叫糧食,吃了4碗大米乾飯,走不到半夜肚子就空了,身上出虛汗,渾身發軟,走不動。幾天下來,一個個膀大腰圓的北方大漢就蔫了,臉色蠟黃蠟黃的。這還是有吃的時候,後來沒吃的了,就出去借糧,大米找不到,都是些稻穀,北方人也不懂,就是懂了也來不及,要趕著行軍,來不及把稻殼去掉,一袋子稻穀倒在大鍋裡,怎麼煮也煮不爛,做得半生不熟的,盛了就吃,稻殼刺得嗓子疼,有的食道都被劃破了,可又不能餓著肚子行軍,還得硬著頭皮吃,一邊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