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以麻冷發熱。精神困憊,夜不能寐。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眾說紛紜(2)
依據現代醫學病理分析,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從上述診斷看,病人已經發熱咳喘,睡眠飲食失調,身體相當衰弱,但此時尚不致於有生命危險,更不會突然死去。
況且病人在去世的當天,還曾發出一道諭旨:
通諭各省總督、巡撫,於各所轄地區內,遍選精通醫術之人,無論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來京,為皇帝治病。如醫治確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薦之官員,皆予恩賞。
可見,光緒本人也沒有認為,自己的病已經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馬上就會離開人世。一般講,臨死的人,特別是很快就要進入彌留之際的人,都會產生某種預感。
整個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簡單,因為在光緒帝死於瀛臺涵元殿的時候,滿朝文武大臣中,沒有任何人知道,應該把皇帝安葬在哪裡。
光緒皇帝還沒有選擇他的“萬年吉地”,也就是陵寢用地,當然就更沒有預先建造陵寢。
在清代社會這是極不正常的。只有當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從秦始皇開始,中國的封建皇帝如同珍視其活著時候的奢華生活一樣,對死後的安排,也都極為重視。尤其是陵寢的建造。清朝的習慣做法是,皇帝在他們還非常健康的時候,有的甚至尚在中年,或者剛剛繼位,即開始為自己大事營造陵寢。
譬如雍正皇帝,他在登上皇帝寶座後的第四年,即迫不及待地著手興建陵寢。他派出大學士、工部及內務府官員,到安葬其父祖順治、康熙帝的今河北遵化一帶察勘選址。但因土質疏鬆,雍正決定放棄已經選好的地點,改換地方。雍正七年,在今河北易縣確定陵址。翌年動工興建。
光緒的爺爺道光皇帝,還曾經將已經修造好的寢宮,推倒重建。
道光的“慕陵”,最早建於清東陵,即河北遵化縣境內。地宮建好後,偶然發現牆壁滲水。道光皇帝在重重處罰了主持修建寢宮的官員之後,又改在易縣,重建陵寢。
光緒皇帝遲遲沒有按照慣例,擇地修造寢宮,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發現致命的病傷,這應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著皇帝身體狀況,瞭解其病情發展的朝廷,也沒有認為建造陵寢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從上述可以看到,光緒的突然去世,在許多地方是講不通的。
疑點之二:難以置信的巧合。
光緒皇帝的死與慈禧太后的死,幾乎是連續發生的。如果細分析起來,前後相隔還不到一天時間。
光緒死於十月二十一日的酉刻。按照天干地支的計時方法,酉刻,即相當於現在的下午五點至七點之間。也就是說,光緒是死於十月二十一日的傍晚。
慈禧太后則是在十月二十二日的未刻,病死於儀鸞殿。未刻,即我們通常所講的下午一點至三點之間。因此可以認為,慈禧是死於十月二十二日中午過後。
由是我們可以推算出,兩者之死,前後相差僅二十個小時左右。
事情發生得如此巧合,這是很難叫人相信的。如果考慮到兩位死者生前的長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使成的可能性將更小。
疑點之三: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
我們前面曾經講到,在光緒死去的當天,曾從慈禧太后的寢宮儀鸞殿,很快傳出懿旨,立溥儀為嗣皇帝,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如果我們將視線再向前推移,那麼就會發現,溥儀是在光緒臨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親王府被接進宮的。載灃也是在同一天,被封為攝政王的。
細想起來,這裡面似乎大有文章。
究竟誰下的命令,誰讓這樣做的呢?
慈禧太后。
諭旨是以皇帝的名義釋出的,但其內容卻是在傳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根據清代最重要的官方典籍《清德宗實錄》的記載,十月二十日這天,光緒皇帝僅向內閣釋出過兩道諭旨。
其一:諭內閣,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其二:又諭,朕欽奉皇太后懿旨,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這是在為光緒的死做準備。
顯然,慈禧太后已經知道,光緒很快就會死去。
然而,就在慈禧做出這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