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1)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酉刻,光緒皇帝死於北京中南海的瀛臺涵元殿。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皇太后——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宮儀鸞殿病逝。
一個是當今皇帝,另一位則是操縱朝政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太上皇”。
事情來的太突然,沒有任何人預料到,以致一切後事都顯得那麼匆忙,沒有章法。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駕崩的訊息被送到宮中時,舉朝震動。王公大臣們既對這位年僅38歲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驚恐,同時更為尚未建儲,沒有確立皇位的繼承人而擔憂。
按照從雍正年間傳下來的規矩,每一位繼承大統的皇帝,都要於其在位期間,預先寫下繼位的皇太子名姓,置於密封匣盒之內,藏在故宮乾清宮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這塊匾額是順治皇帝親自書寫,為宮中最高之處。當皇帝重病不治時,在朝廷重臣共同看視下,宣佈匣內詔書內容。這就是清朝所獨有的秘密建儲制度。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都是由這個方法,立嗣繼位的。
光緒沒有子嗣,但是大臣們知道,皇帝也沒有用秘密建儲的方法,在皇族中選擇繼任者。這大概是皇帝正值壯年的緣故。
就在人們驚恐慌亂、不知所措的時候,從儀鸞殿的病榻上,傳出皇太后懿旨:
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承繼穆宗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據慈禧太后的這道旨令,溥儀繼皇帝位。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們通常說的“宣統帝”。
溥儀與光緒有著極近的血緣關係。光緒皇帝是溥儀的伯父。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載灃承襲了他們父親醇親王的爵位,並在前不久當上了攝政王。
不過,溥儀此時還僅是個三歲的孩童。將國家大事及滿朝文武託付給這樣一個無知的幼兒,顯然是不現實的。
於是,從儀鸞殿很快又傳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學習。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皆由攝政王秉承訓示,並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其親裁政事。
這實際是將朝綱權柄,交到了醇親王載灃的手裡。
在光緒去世的當天,慈禧太后還發出過第三道懿旨。依照清朝祖上的慣例,為賓天的皇帝組建一個以滿洲文武親貴大臣為成員的辦理喪事,贊襄政務的班子。
第三道懿旨中說:
著派禮親王世鐸,睿親王魁斌,喀爾喀親王那彥圖,奉恩鎮國公度支部尚書載澤,大學士世續、那桐,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禮部尚書溥良,內務府大臣繼祿、增崇,恭辦喪禮,敬謹襄事。
此時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臥床不起。但由於她的上述安排,宮廷內出現的暫時混亂狀態,逐漸平息,局面得到穩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開始按照預定的軌道進行了。
攝政王載灃首先向中外宣示了光緒皇帝的遺詔,同時以嗣位皇帝的名義,頒佈上諭,褒揚光緒帝生平偉跡,痛悼他的突然故世,並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喪禮。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緒去世的第二天,年僅三歲的溥儀,以大清國皇帝的身份,來到皇叔賓天的中南海瀛臺涵元殿,親臨看視光緒皇帝遺體小殮。然後在眾朝臣的簇擁下,護送遺體到乾清宮西配間停放。
在這裡,小皇帝按照清朝喪禮儀俗,剪去頭髮,穿戴起孝服。親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官員,也全部穿上了白色喪服,各按品級位次站立,齊集舉哀,並看視為光緒皇帝大殮。
大殮畢,靈柩移至乾清宮正殿安放。
小皇帝溥儀又隨眾臣在乾清宮舉行了隆重的殮奠禮。
然而就在人們忙於往返涵元殿與乾清宮之間的時候,剛剛為光緒皇帝安排了後事的慈禧太后,也在儀鸞殿病榻上辭世。終年73歲。
稍有心計的人都會發現,在光緒皇帝去世前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中,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點。
疑點之一:光緒的死,發生得太突然。
光緒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時間裡,確實也是在患病。不過,光緒從小的時候起,身體就不太好,虛弱多病。這一次患病,是在光緒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後就一直感到不適。據皇宮太醫的診斷,其病狀為:
陰陽兩虧,標本兼病,胸滿胃逆,腰胯痠痛,飲食減少,氣壅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