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務衙門大臣。他在清朝與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一貫反對妥協退讓,積極支援光緒皇帝的主戰。中日甲午戰爭後不久去世。

志銳:他是滿洲鑲紅旗人,光緒皇帝之珍妃、瑾妃兩妃子的堂兄。志銳自幼即很聰穎,光緒二年中舉人,六年入翰林院為編修,開始仕途。他很關心政局,又由於珍妃的關係,而深得皇帝器重。從詹事提升為禮部右侍郎。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志銳多次上疏,力言抗戰,彈劾主和派,揭露妥協退讓的嚴重危害與惡果。成為“帝黨”的中堅。後被慈禧太后貶職,發往今天的外蒙古地方戍邊。

文廷式是個漢人,祖籍江西萍鄉,生於廣東。光緒十六年的進士,授為編修。二十年朝廷大孝翰詹官員時,閱卷大臣評文廷式為第三,光緒帝以其文采和議論出眾,特拔為第一。由此擢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住官。

文廷式博學多才,素好評論時政,有江西才子之稱。他還做過珍妃幼年的老師。非常受光緒皇帝倚信。

甲午戰爭爆發後,文廷式不斷上書,主張與侵略者開戰,彈劾李鴻章不遵諭旨,貽誤戰機。支援光緒皇帝拒籤《馬關條約》。戊戌變法中,支援康有為等人。後被李鴻章授意御史楊崇伊,彈劾他與太監相交通,由此革職,永不敘用。光緒三十年時,抑鬱而死。

上述四人始終圍繞在皇帝周圍,擁護光緒的主張。然而他們之中,很少有手握大權的朝廷重臣。志銳和文廷式,只能夠在輿論上給予光緒幫助,二人在朝中的官職很低微。

而在慈禧太后周圍,由四位滿洲親王為核心的“後黨”,則始終執掌著朝中的軍政大權,加之他們皇族近親的顯赫地位,中央和地方的多數官僚,趨之附和,大有一呼百應之勢。

“帝黨”和“後黨”之間的力量對比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就決定了多數“帝黨”成員的可悲結局。

雖然光緒已經讀過康有為的上書,以及他的許多政論性著作,知道康有為在社會賢達中有很高的聲望,但是還從未見過面。去年曾想進行召見,被頑固大臣橫加阻隔。現在變法已經開始,親自面詢有關事宜,顯得尤為重要。

這次光緒已經顧不得不準召見低品級官員的清朝慣例了。召見本身,即是一次變革舊法的行動。

不過,出於防止守舊勢力的中傷和破壞的考慮,光緒對召見還是做了精心的安排。

康有為是維新派的頭面人物,慈禧集團注意的主要物件,單獨召見,目標太大。為此,將當時已在總理衙門任職的張元濟列入召見名單,以掩人耳目。召見的地點,沒有按傳統的習慣,安排於紫禁城的皇宮中,而是選擇在慈禧太后的近邊,頤和園的勤政殿。

這樣做,光緒擺出了一副光明正大的樣子,以堵反對派大臣的攻擊。而且,皇宮中早已佈滿太后的眼線,根本沒有什麼密可保。 。 想看書來

紅牆激變(4)

對於康有為來講,這次進見也是夢寐以求的。不斷地向皇帝上書已經十年了,卻還從未親自向皇上陳述過自己的政治見解。他意識到,這次進見將決定著自己的主張能否實現,也同時決定著自己未來的政治前途。

四月二十八日那天,康有為一大早即趕到頤和園朝房,等候召見。不巧,在這裡遇到了慈禧太后的心腹榮祿。

榮祿看到康有為等待進見,就立刻搶先來到光緒面前,抵毀和攻擊康有為。不過,皇帝絲毫沒有被其所動。

隨後,輪到康有為進見。

整個召見和談話非常成功。

據康有為自己後來的回憶,召見時,他根據光緒當時所關心的問題,對於變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何加強皇帝權力、怎樣任用人才、廢除八股文、強國的諸措施等,慷慨陳詞。皇帝點頭良久,頗多讚許。

召見後的當日,光緒即頒令,命康有為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之職,與康有為原來的工部主事,按照清朝的官位品級,都是下六品,沒有升遷。

但是,從工部調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政權中樞的重要地位,使得康有為可以直接參與變法的決策,而且距皇帝近了一大步。況且,光緒還給予其向皇帝專摺奏事的權力。

清朝的規矩,低品級的官員,不能直接向皇帝呈奏。

實際上,康有為已成為光緒變法革新的重要謀臣。

五月二十五日,光緒又在紫禁城養心殿東暖閣,召見了廣東舉人梁啟超。

梁啟超是廣東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