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認字,每認識一個字,我們都及時鼓勵: “對了”,或發自內心地說:“真棒!”這時,她就會非常高興,充滿了自信,特別有興趣地主動要求認下一個。這樣就形成了良性迴圈,越學越有興趣,字越認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相反,有的孩子可能沒有興趣學習,大人就強迫他學,學不好,大人就打罵、訓斥,結果適得其反,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家長越要他學,他越不願學,有時甚至是故意不好好學,故意氣大人,給點顏色看,有時明明會了,故意說不會。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發揮親情優勢,避免隔代教養(4)
其實,我們一開始也並沒意識到鼓勵和賞識對女兒這麼有效,而是在教女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出來的,然後屢試不爽。我們是從驚異於女兒的聰明而開始賞識她的。當她會認字的時候,我們的確是從心裡由衷地讚歎她:“真行,真聰明!”她聽了自然特別高興,有一種成就感,也就有了表現欲,希望再露一手。
從心理學上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也就是說,人人都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批評。小孩尤其如此。當他來到這個世界,對一切都那麼陌生,如果稍微有了點了解,他肯定特別得意。這時,大人就要“投其所好”,順著他的興趣發展下去。特別在他興致正濃時,教他認字或講一些道理,學一些東西,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文提到南南4歲半自己爬上泰山,實際上大人的鼓勵起了很大作用。我們時不時地說,南南真行,能爬這麼高,她就越加來勁。如果我們憐惜她小,不時勸她說,爬得動嗎?要不我們抱你?這下,她自己就會真的認為自己不行,意志就會漸漸崩潰,就真的爬不上去了。
南南還小的時候,也經常摔跟頭,我們不是可憐她,讓她別再跑了,而是鼓勵她說:南南摔了都沒哭,真勇敢!這時,她也就不好意思哭了。有時候,淚水已包在眼睛裡,但就是強嚥著不敢流出來。時間一長,她也就習以為常。有時再摔跟頭,我們看到皮都破了,還滲出了血,很是心疼,問她疼不疼,她說不疼。
(4)、天天都上幼兒園
培養孩子天天上學的良好習慣,不要讓他因為生病等原因賴在家裡。許多孩子生了病就在家裡養著,這造成了他們對家庭、家長的依賴。只要不是生了要命的大病,只要孩子能夠堅持,都應該天天送去幼兒園、學校,這是培養孩子組織紀律性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
對於南南來說,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就是去幼兒園,每天上幼兒園,天經地義,就像我們大人每天上班一樣。幾乎可以說,南南沒有逃過一天學,即使是生病了,甚至打針了,也要去。
記得南南兩三歲時,有一次幼兒園許多孩子得了感冒,南南也未能倖免,被傳染上了,感冒發燒,咳嗽得較厲害。我們帶她上醫院,一檢查,是肺炎,必須打針。當時我們家住人民日報集體宿舍,南南在報社幼兒園上學,為打針方便,我們讓醫院把打針轉到報社醫院。這樣,每天打兩針,我早上送她打完針再送到幼兒園,下午兩三點接出來打完針再送回幼兒園。由於幼兒園交叉感染,這個孩子病好了那個又得上了,也使南南那次感冒總也好不了,病程較長,打了將近半個月的針,屁股都打硬了,即使如此,我也仍然天天送她上幼兒園。
不是我們心狠,非要把她送到幼兒園,而是當時我們實在沒條件把她放在家裡。她若在家,必須有一個大人在家看著她,不能上班,這樣,大人什麼也做不了,全給她搭進去了。當時我們覺得,自己年輕輕的,還應該做點事,不應讓孩子耽誤了青春。現在看來,這樣做給她養成了天天必須上學的好習慣。即使到後來上小學、中學,直到現在,南南也幾乎從未曠過課。當然,也是她身體較好,沒有生什麼大病的結果。南南從未住過醫院,那次感冒發展成肺炎,打了近半月的針,就算最重的一次了。這也使她有條件天天上學。
我們周圍有一些朋友,總說自己孩子不願上幼兒園,看著我們孩子天天自覺自願地去,他們很是羨慕,也頗不理解。我們也注意觀察了一下,發現他們的孩子只要一生病,就在家待著,家長也請假不上班,在家專門照顧孩子。而且,家長在家伺候孩子的病,百般呵護,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使孩子覺得生病真好,在家真好,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待遇。這樣,一兩次之後,孩子就會經常說自己不舒服,甚至可能會謊稱自己生病,大人一可憐,就讓他呆家裡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更不願上幼兒園了。這種習慣長大後會帶到小學、中學,只要學校生活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