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於孩子和朋友的交往,父母既不能草木皆兵,任意破壞孩子與朋友之間的感情,也不能聽之任之 ,使孩子陷入不當的交際圈。而是要充分利用他們喜歡交往的心理,因勢利導,正確地引導和幫助他們建立純 真的友誼。
1。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人才算好朋友
父母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進行擇友引導。比如革命老人謝覺哉在《交朋友中的道理》一文中就提出過這樣 的忠告:“要交‘益友’,不交‘損友’。”就是要和正直的人、誠實的人、愛集體的人的人交朋友,不能與 品德低劣、染有惡習的人交往。這樣就讓孩子在交友之時,有了一個大的原則和方向,不與那些品質低劣的人 交往,從而避免陷入交往誤區。
2。培養孩子交往的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了特長,就會為他結識新朋友提供機會,在交往中增強 自信心。托馬斯·伯恩特說:“友誼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麼就努力培養他的 多種興趣。這樣,在參加共同活動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間的友誼。”
3。指導孩子怎樣與朋友相處
在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地進行指導:對待朋友要真誠坦率,以誠相待,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對待朋友要努力做到熱情、關心、彬彬有禮。處事要寬宏大量,不計較個人得失。每個人的性格、情趣各有 不同,交往中就要儘量尊重朋友的意願,主動尋找雙方都感興趣的事物進行交談。
尊重孩子的朋友(2)
另外,由於每個朋友的心理還都有心理敏感區,那就要在平時說話、玩笑裡,儘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 點,不要刺痛他心靈的“瘡疤”。還要告訴孩子,在與朋友相交時,要特別講究信用,凡自己不容易辦到的事 情,切不要輕易答應,說話也要留有餘地。但凡自己能辦到的和答應辦的事,那就要千方百計盡力去辦。如果 遇到意外,事情沒辦成,就應主動向朋友說明情況,以取得對方的諒解。
4。尊重孩子的意願
在孩子交往過程中,儘管需要父母的指導,但父母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讓他們有一定的自主權。在選擇 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見常常會不一致,只要對方不是品行太差,還是儘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見,然後在他 們們交往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幫助。父母還應尊重孩子的朋友,歡迎他的朋友到家裡來做客。父母這 樣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進一步密切與孩子的關係。
5。當孩子結交了不大好的朋友時
由於孩子涉世不深,辨識能力不強,一時不慎就可能出現不良的交往。萬一自己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 父母切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方法,而應該細緻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積極防範措施。一般來說,當孩子結交了 不好的朋友並犯了錯誤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會懷著悔恨又害怕的心理,這正是父母對他們進行細緻教育的良 機。如果父母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方法,則會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錯誤的道路上越 走越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耐心地弄清情況,再誠懇地與孩子進行感情溝通,提高孩子的認識。必要時, 還應與學校、有關方面聯絡,終止孩子與不良朋友的交往。
讓孩子擁有私密的空間
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不愛跟父母彙報學校情況了;短訊息來來往往,還莫名其妙地偷笑;漂亮的帶鎖的 日記本被孩子從衣櫃藏到床底,反正就是不給父母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擁有一個相對完整、真正 屬於自己的世界,這個隱秘世界是孩子的自由王國,孩子常會用一些細小的舉動勾畫出一條“警戒線”。
這條“警戒線”是包括父母在內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跨越的。但是,許多父母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這 種心理需求,總是千方百計地窺視、猜測孩子的隱私。父母的這種“愛心”往往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 傷害,家長們開始擔心,到底孩子發生了什麼變化?於是,當孩子不在家時,偷窺他們的隱私便成為許多家長 的“愛好”。
一個上高三的女孩曾向我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和同學們都覺得,和父母的溝通往往是最困難的。我們 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也瞭解他們對孩子的愛護,但是侵犯我們的隱私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相信父母,惡性循 環使我們之間產生更嚴重的隔閡。”
這不由我想起鄰家的女孩王倩,還在讀五年級的她,在媽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