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物。他利用了這一運動的政治策略……其實這一策略很大程度上是他創制的,但他與該運動的目標並不一致。對尼克松而言,一切都是出於私利。
◇BOOK。◇歡◇迎訪◇問◇
第46節:保守主義運動(13)
尼克松對美國政治執行方式的影響,無論如何評價似乎都不為過。畢竟尼克松的做法表明,怎樣利用種族裂痕、人們對社會變化的焦慮情緒、對外來威脅的談虎色變,來將勞工階層的白人從〃新政〃聯盟中剝離。他還發明瞭操縱媒體的藝術:福克斯新聞董事長羅傑·艾利斯(Roger Ailes)是尼克松的傳媒顧問,在喬·麥金尼斯(Joe McGinniss)1969年的書《出賣總統》(The Selling of the President)中也是主角之一。後來尼克松首開恫嚇媒體的做法,這樣的做法在小布什執政的大部分時間裡成功地壓制了異議聲音。因報道了壞訊息便指責新聞媒體的手法,也是他開的先河。
正是在尼克松任內,成功施展下流手段成為了共和黨內的晉階之道。1970年,年輕的卡爾·羅夫(Karl Rove)在從一位民主黨候選人那裡偷來的競選信箋上印製推銷免費啤酒的虛假傳單,破壞了一場競選集會;次年羅夫從大學輟學,以擔任〃大學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執行長,那是個有薪酬的職位。兩年後羅夫競選〃大學共和黨人〃主席時以欺騙手段獲勝,讚揚他的是時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的老布什。
保守主義運動分子為這些做法鼓掌,但他們不喜歡尼克松的政策。當《大風暴之前》一書作者裡克o波斯坦因(向一群保守派)講述保守派在尼克松政府的下流手段中扮演的角色時,一位聽眾抗議說,尼克松當時並非保守派分子。他還說:〃直到〃水門〃事件後,我才開始喜歡尼克松。〃
的確,尼克松的實際政策與他的政治手腕不同,完全不符合保守主義運動分子的期待。在國內事務的治理上,他是一位溫和派,甚至可謂是自由派。他增稅、擴大環境管制,甚至準備實施全民醫療保險。在對外事務上他展現出同樣的務實作風,既與中國開啟對話,同時又繼續打擊越南。後來證明,尼克松討厭很多東西,但他並不和保守主義運動一樣討厭政府幹預與福利國家。無論如何,在那時,保守主義運動的時機尚未成熟。
某種意義上而言,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守主義的處境類似於〃新政〃運動前身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處境。理念、組織與知識骨幹均已完備。但要取得權力,該運動需要一場危機。
它得到的是一場內外交攻的雙重危機。
在外交事務上,繼越南戰爭之後,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以及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與人質危機的恥辱,滋長了焦慮情緒。在國內戰線上,政策失誤與能源危機兩面夾攻,帶來了滯脹的噩夢,失業率高漲,通貨膨脹率達兩位數。
現在回頭來看,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擔心似乎是杞人憂天;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對美國而言的確是挫折,但很難說如果採取咄咄逼人的對外政策會有什麼效果,或許只會讓形勢惡化。至於經濟危機,其原因一是運氣不佳,二是貨幣政策不當,與自由主義都毫無關係。
但是,20世紀70年代的陰鬱情緒為保守主義運動分子提供了機會,使其得以宣稱自由主義政策已不足為信。而這一勢力新增的運動很快就取得戰果,大大逆轉了〃新政〃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