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他們多數起步時既沒有多少錢,沒有名牌高校學歷,也沒有多少人脈資源,甚至也缺乏超常的能力;本來,企業積累的資本、人才、軟體、硬體是一個企業繼續創造輝煌的基礎,可是縱覽企業史,那些積累豐厚的企業卻日漸式微,那些原本無中生有的小企業卻朝氣蓬勃。
那些通常被理解成基礎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助推更大的成功?那些看上去式微的小人物和小企業,為什麼能夠創造奇蹟?而那些有資源、有人才、有實力的公司為什麼卻偏偏容易掉進〃成功的陷阱〃?那些征服世界的一流公司又如何跨越陷阱創造輝煌?
企業運作中的真問題,不可能透過理論或邏輯推演得出答案。而唯有設身處地以企業人的身份覺知企業中的問題,如其所是地透視企業家所遇到的誘惑、機遇和挑戰,才有可能得出有價值的判斷和認知。
這些企業運作中的真問題,不可能透過理論或邏輯推演得出答案。已知的東西過於強大,會窒息人自由的思維,難以激發創造。而唯有設身處地以企業人的身份覺知企業中的問題,如其所是地透視企業家所遇到的誘惑、機遇和挑戰,才有可能得出有價值的判斷和認知。
〃成功的陷阱〃
企業家從零開始奮鬥的時候,他們有目標、有主張、有信念,而且他們大多數是業務或技術專家……不是專家就沒有辦法把企業凝聚在一起。可是當企業規模上來以後,專業成了他們的奢望,他們的時間開始被〃更重要的事情〃佔據了。他們意識到要有所轉變,意識到不能再延續以前的行為方式了,可是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以致不得不屈從於慣性的支配。
成功帶來了財富和權力,卻同時也把他們推向了陌生的、煩人的、無意義的〃形式虛耗〃,比如宴會、論壇、採訪、評比等等。企業成功後,有些人被閃光燈簇擁著,漸漸向著明星化的方向發展了。殊不知,在閃光燈的閃爍中,他已經淪為沒有根的浮萍,脫離了自己的專業,跌進了〃成功的陷阱〃。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新近也跌進了〃成功的陷阱〃。這家有著85年曆史的投行,一年前每股價格還在170美元,在2008年3月17日,這個華爾街不可一世的強人,卻在美聯儲的督導下不得不跟摩根大通簽下2美元一股的屈辱性收購協議。須知,3月14日收盤時,貝爾斯登的每股收盤價格還達到30美元,市值在35?5億美元。單是貝爾斯登總部大樓物業估值就高達12億美元左右。
▲虹橋▲書吧▲BOOK。
第7節:從童真到本真(4)
美聯儲導演的救市撼動了美國人對金融體系的信心。人們一下子意識到了美國次貸危機的深重程度遠遠超出那些金融機構所表露的程度。摩根大通的低出價更直接傷害了14萬名貝爾斯登員工的利益,他們擁有著1/3的股份。如果把這些掌控業務的人逼急了,對接受者摩根大通和美聯儲都不是好事情。
或許基於這些考慮,美聯儲冒著用納稅人的錢給投資銀行託底的道德風險,重啟三方會談。結果於3月24日公佈,摩根提高收購貝爾斯登的價格4倍,達10美元一股,收購9500萬股新發行的貝爾斯登股票,佔貝爾斯登總股本的39?5%。摩根大通計劃於4月8日之前完成這一收購。此訊息極大地刺激了股市,善良的願望又開始抬頭,那些破碎的心又被收攏到了一起。
沒有人能夠預測次貨危機的規模,甚至也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危機能夠探底。卻有許多人開始反思,究竟是什麼釀成了貝爾斯登的危機。最激烈的批評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約翰·加普。他在《貝爾斯登是怎樣垮臺的?》一文中指出:〃貝爾斯登的領導層不僅過時、自滿,而且還都是內部培養而成。大家已經習慣於講同樣的笑話,出門參加同樣的橋牌聯賽,並輕蔑地對待華爾街的其他成員。一旦形勢嚴峻,這個領導層任由自己的機構走向滅亡。〃
約翰·加普的說法違背了真實,抓住了芝麻漏掉了西瓜。貝爾斯登的坍塌,不是偶然性事件。如果我們從整體視角來透視這場危機,則不難看出,貝爾斯登所陷身的次貸危機,正是對建立在貪婪基礎上的美國金融體系的懲罰。美國金融體系的成功,塑造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帶來了財富和權力,使華爾街的翹楚們感覺無所不能。富人的錢賺足了,又開始打量那些窮人。明知他們還不起貸款也向他們放貸。對這些不屬於〃優質債〃的〃次級債〃,銀行當然不願意持有,故此又將貸款打包、證券化,轉手賣出去。這樣一系列金融工具和衍生品應運而生,〃無本金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