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宗教信仰的魅力,去給我們的朋友和家庭創造美好的回憶。而真正能帶來永恆快樂的,恰恰是這些不賺錢的活動。

因此不應該屈服於再多掙點錢就能再快樂一點的錯覺,這會讓我們淪為金錢的奴隸,而是應該認識到這樣一個不朽的事實:再多花點時間享受生活的快樂,我們的手裡也許就會出現更多的錢。。readist讀家TXT書籍下載

第9章 快樂讓金錢給你生金蛋(2)假如我是大富翁

每個父母都知道,嬰兒最早學會的一句話就是“還要”。金錢和牛奶以及蘋果汁沒什麼區別,只要品嚐到它的美味,就會讓我們說“還要”。研究人員對個人財產超過50 萬美元的人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19% 的人同意如下說法——太多的錢一直讓我麻煩不斷。但是在那些財產超過1 000 萬美元的人當中,有33% 的人對此深有同感。不知何故,煩惱的增長速度似乎要超過財富的增長速度。在這些富人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因為我手裡已經有了足夠的錢,所以我已經夠幸福的了。

1957 年,美國人均收入約為1 萬美元(已考慮通貨膨脹影響),那時,洗碗機、乾衣機、電視或空調還沒有進入平常百姓家。但當時接受調查的人中有35% 的人說,他們的生活“非常幸福”。到了2004 年,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人均收入幾乎翻了3 番,大多數人的家裡充斥著五花八門的純消費性商品。奇怪的是,卻只有34% 的人認為生活“非常幸福”。難以想象,3 倍於原來的收入卻讓美國人找不到原來的幸福——我們“還想要”。

正如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的警示一樣,財富“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口渴”。當你近乎絕望地想壓制這種口乾舌燥的感覺時,很多人會想到,“我要是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該多好啊,那樣我的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這樣的想法有道理嗎?

在一個像美國這樣如此富裕發達的社會里,富人註定要比窮人更快樂。貧困更容易誘發犯罪,也剝奪了像富人那樣對周圍環境所享有的控制感,並讓人們陷入無助和漂泊的痛楚中。與富人相比,窮人死於慢性病的機率不僅更高,也更易於受到高度緊張和慢性心臟病的侵擾。在貧困中的成長經歷甚至還會降低前額葉皮質的活躍程度,而這裡恰恰是大腦中產生快樂感的中樞之一,因此這就使得那些人更易於患上慢性抑鬱症。此外,讓窮人不幸福的還有家庭的動盪。巧合的是,研究發現這種現象在藍鳥中極為常見:只要食物不足,即使是剛剛組建的家庭,也會分崩離析。就總體而言,與收入超過7 萬美元的美國人相比,在收入不足5 萬美元的美國人當中,中年早逝的機率要高出2。5 倍左右。如果你的收入和財富水平非常低,那麼每多1 美元,都會讓你的生活大不一樣。

但富人難道就比那些僥倖剛剛達到貧困線的人幸福很多嗎?很意外,答案是“否”。

多年以來,心理學家們在全球各地使用了一個標準化問題:“綜合各方面因素,你有何感受?是非常幸福、比較幸福還是根本不幸福?”答案為1(代表“一點也不快樂”)到7(“極其快樂”)。按照這個評分原則,在肯亞和坦尚尼亞乾旱的平原上,依靠遊牧業生活的馬斯族牧民居然能得到5。7 的平均分。而生活在嚴寒荒蕪的格陵蘭北部的因紐特人,平均分也達到了5。8 。一直保持著原始鄉村生活的阿門族人,也能得到5。8 的高分。但作為“福布斯400 ”的成員,那些位列美國“富人名單”中的豪門,在類似測試中的得分居然也是5。8 。

換句話說,在美國,即便擁有巨大的財富:豪宅、梅賽德斯跑車、名廚、健身教練、遊艇和私人飛機,也只能讓你比那些住在幹牛糞堆起來的窩棚、吃著牛血摻牛奶的馬斯人快樂一點點而已。

在這次調查中,進入“福布斯400 ”的行列,其淨資產至少需要達到1。25 億美元(他們的年均收入超過了1 000 萬美元)。在美國,最富有的人認為,他們在77% 的時間覺得自己是幸福的;而接受調查的中產階級人士則認為,他們享受幸福感的時間只有61% 。儘管這樣的差異不算小,但考慮到“福布斯400 ”成員的年均收入接近中產階級的300 倍,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天壤之別。此外,儘管多數富人的調查結果是更快樂,但還是有37% 的人的自我感覺不如普通美國人。

所以不朽的真理並非是金錢不能換來幸福,而是一旦你有了能夠達到基本需求的金錢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