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利用這個空當,努力養威伺畔,一舉可滅之。
古人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就是這個道理。”
眾人聽了李世民的這番宏論,深服其明察秋毫,且深謀遠慮的本領,對他以靜撫民、富國強兵的主意,和壯大之後再來收拾突厥的雄心更是折服。
封德彝拱手讚道:“陛下神機縱橫,臣等實在不及。
陛下能體恤百姓,以智驅敵於無形,為我大唐天下之福。”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渭水便橋退突厥 弘文書館辯治亂(9)
李世民眼望對面緩緩退走的突厥兵,似自言自語道:“天下之福?這句話說著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他微一側頭,目視臣下道:“世民自幼愛槍習箭,生性善戰,這幾年又出征較多,看來跨馬征戰似為世民所長。
如今太上皇將天下交給了我,要治理好天下,僅靠打打殺殺是不成的。
這些日子以來,世民輾轉反側,憂慮良多。
眾卿家,如今突厥的威脅暫時消除,大家都要傾全力來治理國事。
至於如何治理法,朕還沒有清晰的想法,還要聽聽眾人的主意。”
李世民又沉思了一會兒,目視房玄齡道:“玄齡,明日早朝之後,詔京中三品以上文官及眾學士,入弘文館議事。
這如何治理天下的大事,還是要自由地辯論一番最好。”
次日早朝之後,群臣散去。
三品以上文官在宮內用過早膳,就遵旨到了弘文館。
弘文館設在弘文殿的左邊,這裡原來是李建成的藏書之處。
李世民遷入東宮後,將天策府內的書籍移來,令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陸德明、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在這裡或典校理,或司撰著,或兼訓生徒。
不過李世民設立弘文館的動機,與他當初設天策府文學館是一脈相承的。
李世民現在作為一名新皇帝,設立弘文館不是讓他們專一在這裡研討學問,也不把他們當成學究對待,主要想讓他們商榷政事,參與議定禮儀、律令和朝廷制度。
李世民閒暇時候,或漫步來此,或將他們引入內殿,與他們談古論今,識前王之所以成敗。
有時候談得興起,會一直談到深夜方罷。
群臣入館片刻,就聽館外一聲大喝:“皇上駕到。”
群臣急忙列隊站起迎候,就見李世民不乘步輿,健步邁入館來。
他一進門,先揮手道:“眾卿不用多禮。
今後入館來議事,不用像上朝時那麼嚴肅,散漫一些最好,此為今後的成例。”
李世民面南坐下,群臣依品秩也排列坐定。
群臣看到李世民待人如此親切,心中覺得安定許多,現場的氣氛頓時變得輕鬆起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剛剛被立為太子時,每每接見群臣皆威容嚴肅,臣子奏事時不免心中恐懼,深恐一言不當招致雷霆震怒,因此言語行動之間常常不知所措,顧慮重重。
他起初看到臣下戰戰兢兢向自己奏事,有點好笑,又有些得意,覺得樹立威嚴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
這種狀態持續數日後,王?上疏一道請其改正。
其中諫道:“群臣恐懼,惟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
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這使李世民惕然警覺,當即賞賜給王?帛一百匹。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每見臣下奏事,不再以嚴肅之色相對,變得和顏悅色起來。
李世民用目光在館中掃了一圈,朗聲說道:“朕剛即位,突厥即興兵來亂,遂有渭水之盟,如此算是暫時將邊疆之事穩定下來。
太上皇在位之時,朕與眾卿家南討北征,終於一統天下。
以上這兩件事兒已定,從今日開始,大家要將全部精力用在治國之上。”
杜如晦奏道:“陛下心懷仁慈,不願興兵擾民,可那朔方的梁師都這幾日蠢蠢欲動。
無忌來報,說那梁師都整軍已畢,準備兵犯我境哩。”
李世民搖搖頭,說道:“昨天歸京的路上,朕已與大家說過,所以不願與頡利開戰而和者,惟想以靜撫民也。
梁師都蕞爾小丑,值得我興兵嗎?如晦,可由兵部傳令各州,讓他們務必堅守,不讓梁師都犯境即可。
以後這幾年,朕不想再妄動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