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小的勝利,讓日本這個小帝國知道清朝不足畏矣!
1879年4月,日本進而吞併琉球,將之更名為沖繩縣。清廷苦於自己海軍實力不足,加上因伊犁問題和沙俄局勢緊張,難以應付兩場戰爭,只能置琉球國王的“泣血求助”於不顧,甩手不管。從此,琉球便被日本竊為己有,即現在的沖繩縣(如今也是駐日美軍的主要基地)。受此刺激,清廷開始在歐洲採購鐵甲艦以建設北洋艦隊,此是後話。
臺灣的事情剛完,日本人又在朝鮮惹下事端。早在光緒元年(1875年)秋,日本兵艦闖入朝鮮江華島,逼迫朝鮮簽約。當時,日本人考慮到朝鮮和中國的特殊關係,派人到總理衙門問朝鮮是否中國屬國,若為屬國,則由中國來主持朝鮮通商之事。
當時總理衙門的大臣們,大都是些土包子,一沒學過國際關係,二不懂國際法,三是為了省事,居然答說:“朝鮮雖我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日本人聽後,冷笑而去。1876年春,日本和朝鮮簽訂條約,認定朝鮮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並在仁川、元山兩地開埠通商。對此,清廷視之漠然。
當時的朝鮮也有新舊黨之分。1863年朝鮮國王死的時候,沒有留下後代,由旁系大院君的次子李熙繼任。由於李熙的年齡尚小,便由其生父大院君攝政十年。大院君是個排外守舊的人,看不慣新事務,極其討厭和洋人打交道。十年後,國王李熙親政,娶了個王妃閔氏。和大院君相反的是,閔氏卻是個喜好新鮮事務的親日派,國王李熙很是受她影響。但由於大院君執政時間較長,朝鮮小朝廷就形成了新舊兩黨。這一點,和後來戊戌變法時的帝后兩黨倒是有幾分相似之處。
日本人趁著兩黨相爭的機會,在朝鮮內部竭力培植親日勢力。這些舉動,引起了大院君等守舊派的警覺,結果在1882年的夏天,朝鮮兵士因為軍餉問題向大院君投訴的時候,大院君便煽動說,造成你們停發軍餉的原因是閔王妃和日本人,你們去殺了他們,我到時自然給你們做主。
這些朝鮮士兵本來就討厭日本人平時的飛揚跋扈,既有大院君替他們撐腰,便開始衝擊日本大使館和閔王妃的家族場所,一時間局勢失控,這就是所謂的“壬午兵變”。
“壬午兵變”中,日本使館被毀,館員被殺,日本天皇得知後便派出兵艦和陸軍1000多人前去報復。清廷聽說日本人出兵朝鮮,也趕緊派兵前往朝鮮去控制局面,結果罪魁禍首大院君被清軍捉拿,後被送到天津軟禁了三年。朝鮮向日本賠罪並答應賠償日本撫卹費後,“壬午兵變”才告結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84年12月,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策動並幫助朝鮮親日勢力開化黨突然發動“甲申政變”,一夜間撲殺了多名守舊派大臣,併入宮脅迫國王下詔革新。事變發生後,朝鮮臣民懇求中國出兵平亂。於是,袁世凱率兵兩千,隨同朝鮮勤王兵攻入王宮解救了國王。日本公使竹添見勢不可為,趕緊自焚使館,連夜潛逃。結果這個短命的政變不到一週就宣告失敗。###中,開化黨人或被殺,或逃亡日本。
由於當時中國和日本都派了軍隊到朝鮮,雙方相持不下。對峙中,日本人看到清軍實力比較強大,且朝鮮國王已經被控制到了清軍手中,權衡再三後決定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1885年春,伊藤博文作為全權大使來到天津談判並簽訂了《天津條約》,日本取得了和中國同時向朝鮮派兵的權利。這個重大紕漏,為後來的中日戰爭埋下了禍根。
據說,李鴻章接待伊藤博文很是倨傲,伊藤博文後來屢屢提及受此屈辱,深以為恨。但誰又知道,十年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在《馬關條約》的談判中,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卻完全換了個位置,輪到李鴻章被日本人羞辱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新帝國摸了老帝國的屁股(3)
此後的幾年中,東亞地區看起來風平浪靜,但日本卻開始加速發展軍事力量,要和天朝爭奪東亞霸權。19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每年將本國百分之六十的財政收入用來發展海陸軍,連明治天皇也每年從宮廷經費中節省出30萬元,並要求文武百官拿出百分之十的薪金,用來購買海軍戰艦,一時間日本人被鼓譟得狼血沸騰,儼然成為一個極為兇悍危險的軍國主義國家。
反觀當時的清廷,雖然也搞了數十年的洋務運動,但中法戰爭中福建水師的覆沒,讓國人極為震驚。慈禧太后狠狠心,決定花血本來打造新的北洋艦隊。1888年北洋艦隊建成後,擁有了兩千噸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