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姆剃刀定律又稱“奧康的剃刀”,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韋澤很喜歡這個理念。對於光復軍來說,韋澤建立的制度看似是非常複雜的東西。但是從韋澤本人的角度來看,他僅僅是對他所知道的東西進行了最簡單的複製,限於韋澤的記憶能力與現在的物質條件,這些制度裡頭還存在大量的缺失。
對於軍委裡頭關於戰略選擇的問題,韋澤最終還是用奧卡姆剃刀定律做了判斷。
光復軍最缺乏的是什麼?有很多。
在這很多缺乏的方面上,什麼是靠光復軍現有能力無法改變的最大客觀難題?鋼鐵可以冶煉,機械加工與製造可以逐步提升,可適於耕種的土地是無法從天下掉下來的。
經過這樣的判斷,最終的計劃還是落在了先奪去長江以南的兩湖地區,從而獲得穩定的糧草供應地。
把這個理論以及推導方法拿出來向軍委說明的時候,軍委也沒有能夠提出反駁的理由。倒是在這個基礎上,大家對於大米航線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認識高度。相當一部分同志都認為在佔領了淮河以南之後,可以暫停繼續北上。在消化鞏固新解放區的同時,可以考慮一下穩定越南與暹羅大米貿易的問題。
韋澤聽說過“戰略因為正確才能勝利”這句話,可他沒想到當提出了一個正確理論的時候,竟然引申出了“南下還是北上”的戰略考量。
當中國統一之後,總會有繼續南下或者繼續北上的爭論。在那廣袤的西伯利亞大地上,夏天最高溫度或許能到40度,冬天就是零下60度。為了忍受一年內一百度的溫差,當地的松樹都不得不落葉。而同屬的其他松樹,在溫暖的南方則是四季常青的。
南下的利益遠比北上要大得多,糧食,橡膠,礦石,只要控制了南方,就能滿足中國的需求。與之相比,北上的投入與產出比就顯得很不划算。
當然,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在近期需要考慮的僅僅是中國與越南和暹羅的傳統友誼,如果能夠繼續獲取大量大米,光復軍就有必要繼續維持這樣的友誼。
曾國藩會不會帶兵回援,太平天國會不會與光復軍死戰到底。從奧卡姆剃刀定律來看,既然這些事情一定會發生,那就等真正發生的時候去解決好了。
到了11月份,湖南軍區率先整編出三個軍,每個軍人數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原本大夥並不再多想曾國藩的湘軍會打成什麼模樣。可事實讓軍文非常訝異。湘軍發揮水軍優勢,在河道縱橫的皖南等地分進合擊,將駐紮在皖南的太平軍楊輔清所部打得落花流水。
淮軍除了控制住長江以北的地區,還揮軍猛攻揚州。太平軍的吉文元、曾立昌部在揚州苦苦抵抗。
10月中旬,湘軍水陸並進進擊蕪湖,蕪湖太平軍在得到一系列戰敗訊息之後毫無鬥志,乾脆就退出了蕪湖。湘軍與林鳳祥部在東西梁山與湘軍和淮軍聯軍進行了血戰。韋澤帶兵守過東西梁山,那時候楊秀清給韋澤派了江排,搞起了鐵鎖橫江的戰術。那一次石達開打出了湖口大捷,韋澤在東西梁山根本沒有作戰。
這次太平軍水軍再也沒有實力這麼做了,林鳳祥所部在長江以北的部隊先被擊潰,湘軍陸軍繞到了林鳳祥部隊的背後,意圖截斷林鳳祥的退路。水軍趁著夜色突破了江面,隨即把淮軍也運過長江。林鳳祥不得不選擇了撤退。突破了東西梁山這道關口,湘軍與淮軍水陸並進,林鳳祥雖然數次想停下來佈置陣地,可他每次停頓下來,就要面臨湘軍前後包抄的局面。
湘軍並不希望林鳳祥能夠全身撤回天京。追的越來越緊,身為太平軍的老將,林鳳祥突然給了湘軍一個回馬槍。他讓大部隊佯裝撤退,自己親自帶領了六千人馬返回頭猛攻追擊的湘軍。湘軍本以為林鳳祥會繼續撤退,遭到迎頭痛擊之後引發了慌亂。
曾國荃直接帶領衛隊到一線指揮,後退者殺,動搖者殺。在督戰隊的鋼刀前,湘軍穩住了陣腳。與林鳳祥開始了對射。從炮擊,對射,到最後的冷兵器廝殺。六千太平軍精銳與湘軍的一萬精銳大戰一場。
湘軍水軍發現事情不對,連忙登陸參與戰鬥。林鳳祥所部也立刻折返,投入戰鬥。林鳳祥人,湘軍人,五萬兵馬殺得驚天動地。雙方各傷亡了六千多人之後,兵力處於劣勢的湘軍不得不登船脫離戰場。林鳳祥派一部分部隊清理戰場,自己帶兵反撲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