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投誠,少則三五人,多則數千人。他們有的是仰慕九隆王的作風,羨慕哀牢國物資豐富的優越條件,故而想要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從而過上較為安逸的溫飽生活。而絕大部分的投誠者還是以整個部族為單位的,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面對日漸強大的哀牢王國,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拼死抵抗,血染疆場。另一條便是顧全全族老少的性命安危,以投降的方式率先投奔哀牢國,這至少不會讓嗜血成性的九隆王再來踐踏他們族人的生命。
春來秋往,酷暑嚴冬,轉眼間又過了六七年的光景。時至此時,哀牢王國所擁有的聲勢及地位,在整個西南夷地區都是無人能及並且史無前例的。國中人口不下百萬,僅軍隊就已擴充到了三十萬之眾,當真是雄霸一方,氣勢凌人。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哀牢王國疆域遼闊,東西3000裡,南北4600裡,邊境甚至觸及到了緬甸以及喜馬拉雅山一帶,在雲貴地區,的確是極為罕見的強盛大國。
當年第一個對九隆王俯首稱臣的兄弟木呷,在這十餘年的征戰中始終都伴隨在九隆的左右,由於此人腹中也有些韜略,常能在一些抉擇上面為九隆出謀劃策,於是九隆便將其任命為國中的第一國師,無論是外戰還是內治,大事小情均會與木呷商量。那木呷也因此爬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舉國上下除了九隆王之外,便以此人的地位最為尊貴。
一日,木呷向九隆進言道,如今我國已擁有雄兵數十萬,並且久經戰陣,訓練有素。這些勇士如不繼續徵殺恐怕會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