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幾個人對一樁兇殺案的截然不同的敘述,解構了事實的客觀性。這活像是法庭上律師或公訴人各向對方的證人所進行的反詰問(cross…examination),引出的經常是各說各的“事實”,大家的目標也多是要破解對方的敘述。她以為《羅生門》寫得太生硬機械,好像是在套用法庭反詰問的模式。更高超的小說,則微妙得多,破解其中的敘述模式時需要更精微的敏感力和洞察力。在許多場景中,一個人的敘述實際上有著雙重敘述者。透過這雙重敘述者來觀察現實,比透過一個單純敘述者的偏見更困難。比如,小說中經常寫到一位老人回憶年輕時的事情。這時一個人嘴裡就有兩個敘述者。一個是年輕時的他,呈現的是那時他看世界的眼光所反映出來的“事實”。同時,還有一個“現在”的他,即幾十年後“看”自己當年“看”到的事實。一個人在兩個時空中的利益、情感、理智以及目的可以非常不一樣。作為一個讀者,你怎麼破解這些?這是文學的問題,也可以是法學上的問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歷史、文學和精英教育(3)
正是因為有這種多重敘述的複雜性,文學課最好是以討論的方式進行。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大概是當今美國最有權威的文學批評家了。妻子特地去旁聽過他給本科生講的莎士比亞課。上課形式非常簡單,從來不擺理論,就是大家圍繞著作品討論。即使是布魯姆這麼一位半神式的權威,也絕對不壟斷課堂的敘述權利,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們參與討論,讓他們有機會從自己的角度破解文字中的各種敘述。妻子回來對我轉述課堂的精彩之處時,也絕不是隻講布魯姆的話,而是把許多本科生的洞見告訴我。有的時候,一堂課最精彩的“眼位”就是被一位十*歲的女孩子點出來的,是她自己的敘述。布魯姆如果只顧自己講、沉浸在他個人的敘述中,這個女孩子的敘述所體現出來的神采就沒有人看得到。這樣上課,多大的權威也會從學生那裡學到不少東西,也不可能壟斷敘述。課堂只有變成一個多重敘述的場所,才能反映世界的複雜性。
簡單地說,讀歷史也好,讀文學也好,都很像個偵探,和律師讀法庭審判記錄非常相似。法庭就是不同的敘述者的敘述的交鋒。大家各說各的故事,雖然這些故事指涉的是一個現實。你必須破解敘述者的意圖和“事實”之間的關係,而且經常要根據敘述者提供的事實推翻敘述者的結論,破解這個敘述本身。特別重要的是,你要尋找那些缺席的聲音、那些被壓制的敘述者,從他們的角度看待“事實”。奧巴馬在提名Sonia Sotomayor為*官時,特別強調她所具有的特異素質——“感情移入”(empathy)。這個詞在中文中很少談,但在美國則經常被討論。所謂“感情移入”,指的是一種能夠進入他人的內心去感受世界的能力,而且這種感受能力甚至可以在不和有關的他人進行溝通的情況下就獲得。這在讀文學作品時特別重要。有這種能力的人,每每能非常敏銳地體會那些不在的、被壓制的敘述者心中的感受,雖然沒有機會和這些被壓制的人進行任何交流;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則往往完全麻木,看不到文字中沒有提到的東西。讀歷史也是如此。那些從史料的字裡行間發現問題、推翻既有的敘述的人,往往是那些具有“感情移入”能力的人。人文學科在這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訓練。
以上講的這些批判性的閱讀、破解既有的敘述、解構敘述特權、發現被壓抑的敘述者的聲音、透過感情移入理解他人等,是認識人和社會最基本的,又是學無止境的技巧。學生不管以後從事什麼事業,首先要懂得如何解讀生活的文字。這是北大應該提供的精英教育。讓我最掃興的是,全國高考五分之一的“第一”居然進了光華管理學院,學什麼會計學、市場營銷等專業。我們的文化還有想象力嗎?以市場營銷為例,這種專業固然有許多小技巧。但是,北大即使是為企業界培養人才,也應該培養企業領袖,而不僅僅是個推銷員。企業領袖實際上就是個社會領袖。作為社會的領袖,你必須具有“感情移入”的能力,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各種人的心聲。這樣你才能理解別人是怎麼感受的,以及你靠什麼召喚別人。比如,最近美國汽車業風雨飄搖,三大汽車中兩個破產。論者對美國汽車業失敗的原因雖然各有各的分析,但共同的結論是這些汽車公司生產不出消費者想要的車來。要知道,汽車構成了美國獨特的生活方式。美國至今還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擁有最悠久的汽車製造傳統。守著這麼大的優勢,怎麼就不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車呢?一位汽車評論家在《華爾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