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含有這兩句詩的意境與哲理,關鍵在於你的觀察和體會。

請根據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的意境與哲理,聯絡實際生活,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讓我目瞪口呆的是,這考題中對這兩句詩的解釋,幾乎和那位教授重複多年的解釋一模一樣!

我無法考察出這種考題的人是否是我們前後班的同學,是否考題中的這些解釋都是從我們那位每年都要“詩興大發”一回的教授那裡原封不動地抄來的。無論如何,這至少可以反映出我們的文學是怎麼教的:大家的感受全像是一個車床製造的標準化配件。首先,如這位教授或考題的作者告訴我們的,這兩句詩“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你有反對的權利嗎?讀中國的古詩,好的實在太多。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比如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都比韓愈這首更直接地撞擊生命和自然。他雖然觀察相當細膩,但寫得實在太士大夫氣,太精緻雕琢,應景的痕跡太明顯。後兩句“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特別體現了被官場馴化的感情。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感受。我不強迫別人有同樣的感受。但是,我這種感受的權利從一開始就被剝奪了。我要忠實地按自己這種感受寫高考作文,幾乎肯定會不及格。最可笑的是,那作文題要求考生“根據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的意境與哲理,聯絡實際生活”寫作文。考官大人什麼時候容許你有“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的意境與哲理”呢?他早就告訴你:“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覺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含有這兩句詩的意境與哲理,關鍵在於你的觀察和體會。”也就是說,他事先就幫你體會、領悟好了。他根本不會和你交換任何意見、徵求你的認可,就大言不慚地說“使我們領悟到”云云。你已經被關進了這個“我們”的集中營:從選擇哪首詩、詩的好壞,到寓意是什麼,每個細節都嚴格地規定好了,然後讓你按照這個格式去“體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北大為什麼不讀不寫?(3)

我不想過多責怪這位出題的考官,因為在北大中文系這樣的最高學府就是這麼訓練人的。這不叫閱讀,而是照本宣科。感情的標準化,實際上比思想的標準化更可怕。然而在我們這裡,這倒成了“文學”!如果你這麼講授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怎麼會沒有危機呢?

我因為養育著一個十歲的女兒,最近正在閱讀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的《汲取的心靈》(Absorbent Mind)。蒙臺梭利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大學之一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第一位女畢業生,也是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她在那個時代讀大學,頗有些“木蘭從軍”的味道。她對男性大學生和大學教育的觀察和批評自然也是獨具一格。她描述道,當時的學生都留著鬍子,看上去十分威嚴莊重。但是,這些完全成熟的大男人們卻被當作孩子一樣對待。教授講,他們聽,做教授讓他們乾的事情,考試成績不好還會受到訓斥。而這些人恰恰是未來的醫生、律師和工程師。他們的才智和經驗將指導世界。可是,誰會放心去看這麼一位僅僅是“合格”的醫生?誰會把整個工廠的設計託付給這麼一位年輕的工程師?誰會讓一位剛剛被准許開業的律師代表自己?這些年輕人花了多少年的時間在那裡聽別人講話。但聽別人講話並無法把他們塑造成真正的人。只有實際工作和經驗才能使一位年輕人成熟。這也是為什麼一位年輕醫生要在醫院裡實習多年,一位年輕律師要在專家的事務所裡獲得經驗,一位工程師也要經過同樣的學徒過程,然後才可能獨立開業。不僅如此,因為他們在大學畢業時不具備獨立開業的能力,要獲得自己行業中的准入資格必須託各種關係,找人寫推薦信,最糟糕的時候則是大量地失業。在紐約,你見到一大隊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在那裡*,打著個標語牌:“我們找不到工作,飢寒交迫。我們應該怎麼辦?”

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還覺得她是在講中國!所不同的是,她並沒有把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責任推給社會,而是堅持認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