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留在屋裡不受打擾地自習。這種條件,不僅自己滿意,其他同學也都很羨慕。更不用說,這裡洗澡方便,本樓層就有浴室,不用去學校澡堂人擠人地排隊。看電視的條件也非常好。至少電視間人少,有座位。不像在原來的宿舍,兩層樓一個電視間,要自己帶椅子去。 。 想看書來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語”(7)
我對留學生樓印象最好的,還是禮讓的文明。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新奇的經驗。比如,我進樓門時,前面有位留學生,他即使兩手都提著東西,也會把門開啟,用腳把門頂住,等我過去後再關門進去。我第一次受此“禮遇”實在受寵若驚,以後自己也馬上學會:進樓門時,只要意識到後面還有人來,就把門開啟讓人家先走進去。這是留學生樓裡不成文的規矩。後來到了美國生活,也知道這是美國社會從小就培養的規矩。不久前系裡的秘書還跟我說,她要求自己十歲的兒子在公共場所進出時注意身後有沒有人,如果有就必須給人家開門。小孩子有時候大大咧咧地忘了,她就會動火。可見這種文化的草根是多麼深。我當時覺得這實在是個良好的習俗,希望能在中國推廣。週末去王府井百貨大樓,也試圖給人家開門禮讓,結果發現這樣下去我一天也別想進去。北大如何呢?許多我們這代北大人都有這樣一個信念:要改造中國,就從北大開始。如果北大也改造不了,就別想改造中國了。於是,我去圖書館時,就開始試行給後面的人開門禮讓。可惜,大家行色匆匆,你一開門人家趕緊就搶先進去,連句謝謝也不會說。有的人還奇怪地看看你,好像你的行為有什麼問題。這也使我對北大人感到有些失望:小小的校園,存在著兩種文化。留學生樓就在校園的中心地帶,和中國學生宿舍僅一兩個樓之隔。可是,大家到留學生樓時就成了禮讓的君子,回到中國同學的領地則馬上又當仁不讓起來。也許大多數同學平日不去留學生樓,眼不見心不煩。而我住在裡面,每天要面對這兩種不同文明的對比,並且無力改造我們中國人的世界。這當然有些令人沮喪了。
我和留學生交流最多的,就是住在隔壁的澳大利亞留學生。他的中文名字叫雷金慶,也是華裔,三十多歲,當時在研究中國思想史,在北大算是湯一介先生的交流研究生。他不去上課,就是要把書給寫完,每天在宿舍打字。我只要留在宿舍,幾乎就能聽到隔壁的打字機的聲音(那時還是前電腦時代,打字機也是在他那裡第一次見)。
可以說,在北大四年,雷是對我的影響最大的人之一。我現在在中國提倡“反智主義”,應該說最早是從他那裡得到的思想啟蒙。當時“*”剛剛結束,知識分子擺脫了“臭老九”的地位,全社會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信奉“知識就是力量”,“提高知識分子地位”成了當務之急。我則更是受五四啟蒙主義的影響,認為知識分子在知識上、思想上、道德上都是先知先覺,負有喚醒和教育整個民族的使命。懷有這樣的救世使命的知識分子,幾乎是唯一的能夠超越個人利益、為全社會的福祉而奮鬥的階層。魯迅就是這樣一個道德榜樣。上述這些信念,對我來說幾乎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見了雷,我也大談自己未來改造中國社會的理想:先是參與塑造北大的精神;大約十幾年,我們這些北大人就會不斷佔據社會重要的崗位。那時,我們就具有啟發和改造國民的權力。中國會由此變個樣子。
我自以為我把握著解決中國問題的鑰匙。雷則非常不以為然。他從來不注重理論,觀點非常平白:“你怎麼覺得知識分子就那麼靠得住呢?知識分子和一般人一樣呀。他們一有機會,就會為自己謀利益。如果他們比其他階層得到了最不受節制的信任,他們就會比其他階層都*。看看中國古代透過科舉上來的知識分子,難道他們不貪汙、不*嗎?他們恐怕比其他階層更*吧。”我急忙爭辯:“知識分子如果具有獨立人格,就會擺脫現實的利益而追求知識和真理。古代中國是個專制社會,知識分子不具有獨立人格。而現代西方社會的知識分子有獨立人格,就會不斷為社會生產先進的思想,而不是追求個人利益。這就好像你以後到了大學當教授,難道不是為了追求真理嗎?”他聽了我的話又搖頭又嘆氣:“我畢業到大學去首先是找工作,不是什麼追求真理。你說的那些西方的知識分子,那些在大學教書的人,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們的職位首先對他們來說是一份工作。看看,大學的職位穩定,不會失業,每年只需要工作九個月,假期比誰都長。西方大學的教授,大部分還不是圖這些?他們都想少幹事多拿錢,而且為此也會做許多不地道的事情。怎麼人多讀了幾天書,就在道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