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三、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絡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衝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對著這次的經濟危機,大概可以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九七年六月至十二月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物件。八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衝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十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絡匯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十月二十三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二十八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恒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十一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十七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二十一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十二月十三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一九九七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一九九八年一月至一九九八年七月
一九九八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二月十一日,印尼政府宣佈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絡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二月十六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四月八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一九九七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一九九七年六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一九九八年四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五、六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一九九八年八月初至一九九八年年底
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佈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九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