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方針。核心內容是:美國一切武裝力量和專用軍事設施,應規定限期從中國臺灣省和臺灣海峽撤走;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外人不容干預;中國人民力爭和平解放臺灣;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進行“###”或“###”的活動;美國如欲同中國建交,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報告》還有針對性地回答了一些人對中美會談存有的疑慮。這份報告,得到毛澤東的同意。
疑慮基本解決後,周恩來於5月29日再次向尼克松發出口信:
周恩來總理認真研究了尼克松總統1971年4月29日、5月17日和5月22日的口信,並向毛澤東主席報告尼克松準備接受他的建議訪問北京,同中國領導人直接會談。毛澤東主席表示,他歡迎尼克松總統來訪。周恩來總理歡迎基辛格博士來華作一次秘密的預備性會談,為尼克松訪華作準備工作,並進行必要的安排。時間可定在6月15日到20日之間。
6月2日,周恩來的口信由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希里拉轉交給基辛格。當基辛格把打成正式檔案的周恩來口信交到尼克松手中時,這位美國總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滿意地稱:“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總統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
一向晚飯後不喝酒的尼克松,破例斟了兩杯白蘭地,與基辛格乾杯慶賀。基辛格感慨地說:“我想起了幾百年前從西方去中國的馬可·波羅。”
尼克松順勢突發奇想地說:“我們就給你的中國之行起個代號,就叫‘波羅行動’吧。”
一邊擅長“乒乓外交”,另一邊實施“波羅行動”,封凍了20多年的中美關係就這樣緩緩地開啟了。
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
基辛格在北京呆了48個小時。在48個小時中,周恩來與基辛格會談用了17個小時,是分六次進行的。平均每天會談7—10小時。
會談的中心,是臺灣問題和尼克松總統訪華的時間。中國方面認定,只有講清了臺灣問題,尼克松總統訪華才成為可能。
雙方的分歧非常明顯,但在共同的利益下,都本著求大同存小異和求同立異的精神友好地坐下來談判。
在周恩來極為儒雅的談判風度中,貫穿著一個十分堅決的態度:臺灣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人干預;美國必須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必須限期撤走駐臺美軍,必須廢除美蔣“共同防禦條約”。
基辛格作了這樣的表示:美國政府擬在印支戰爭結束後撤走三分之二的駐臺美軍,並準備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減少在臺灣餘留的軍事力量;美國不支援“###”或“###”,但希望臺灣問題能和平解決;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援###;美國不再與中國為敵,不再指責和孤立中國,美國將在聯合國支援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援驅逐臺灣代表。
基辛格的話,充分反映了美國政府政策上的兩面性。在周恩來看來,分歧只能慢慢解決,先要把共同點確定下來。在幾輪艱難的談判後,基辛格沒想到會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對這次秘密訪華非常滿意。正像他自己所說,他是“帶著希望而來帶著友誼而去”。訪問成果超過了美國人原來的期望,圓滿地完成了他們的秘密使命。
不成功則罷,成功以後,秘密訪問遲早要公開化。為此,雙方一致同意發表聯合公告。10日晚,周恩來與基辛格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訪華的聯合公告問題進行了商談。
聯合公告如何措詞,雙方再次出現爭議,主要集中在三處:(一)尼克松來華訪問是誰主動提出的;(二)會談要討論哪些問題;(三)尼克松來訪的適當時間。
對第一處,中國方面在起草原稿時,說明是尼克松主動提出要求,由中國邀請。基辛格提出異議,說這樣寫讓人看了覺得尼克松總統像個旅遊者,美方不能接受。
“改變世界”,拓新格局(8)
這一點說到底是個“面子”問題。周恩來充分考慮到尼克松面子,將原稿改成中方“獲悉”尼克松要來訪,由周恩來邀請。僅僅“獲悉”兩個字的改動,解決了使大家為難的問題。雙方都對這一修改拍手稱妙。
對第二處,雙方都不迴避要“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但中國方面強調臺灣問題是中美之間的主要障礙,而美國方面卻不同意在措詞上渲染臺灣問題。
經過討論達成協議: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