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電臺廣播,1979年10月16日,刊於SWB,1979年10月25日。另外,遼寧電臺廣播,1979年10月16日,刊於SWB,1979年11月3日。'。到月底,政府宣佈動員了2萬4千人,“比原定計劃少了很多”'遼寧電臺廣播,1979年10月27日,刊於SWB,1979年11月10日。'。上海的情況也很說明問題。1979年10月初,勞動局組織了一次會議,準備10月11日開始的1978年畢業生的分配工作(晚了一年)。9萬名待分配的學生中,3萬多名得去市郊的國營農場'上海電臺廣播,1979年10月4日及1979年10月11日,分別刊於SWB,1979年10月16日及1979年11月15日。'。11月底,政府宣佈6萬名分配在城裡的都登上了工作崗位,還斬釘截鐵地說在不久的將來國營農場會招收更多的青年,但完全沒有提到,預計要去農場的3萬人實際上去了多少人'上海電臺廣播,1979年11月24日,刊於SWB,1979年12月20日。'。看來成績不佳,下去的人數少得可憐,這才會三緘其口,一字不提。我們掌握的其他不完全數字與後來提供的1979年的全國數字所反映的總趨勢相吻合:24萬7千7百名知青下了鄉,還不到預計數字的1/3' 見國家統計局社會統計司,前引,頁110。'。顯而易見,大部分新畢業生都以消極但有效的抵制手段對抗下鄉政策,而地方當局既沒有辦法亦沒有決心來跟這種消極抵抗力量抗衡。
1980:運動終結(1)
到了1980年,當局在現實面前低頭了:上山下鄉運動在後毛澤東時期是沒有可能繼續下去的了。社會上各種形式的抵制與抗爭在1979年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就促使了政府最終放棄了這場運動,而且也停止了傳統上為其辯護的毛式話語。此時,數量龐大的一大批畢業生到了就業年齡。問題因此轉移,其實在1978年,特別是1979年,已經開始了,但至今才真正轉變成為純粹的城市就業問題。
1980年頭兩個月,還有一些有關下鄉運動的宣傳' 《人民日報》1980年發表的有關下鄉運動的15篇文章裡,9篇是在1月和2月出籠的。',但調子是絕對地“現代化”了。介紹的模範知青及模範知青隊都在經濟上賺到了錢,那是因為他們在農村現代化中取得了成就,主要是農業機械化和工商行業的發展。宣傳文章強調他們比在城裡生活得好:新疆的某一個隊的知青在1979年每人平均收入高達1005元(當時模範紅旗農場只能分450元),另外一個隊居然擁有一個藏書3千的圖書館,那兒的知青都在撰寫科學實驗的文章' 《人民日報》1980年1月2日第一版。新華社訊,1980年1月1日,刊於China Report,1980年1月14日。《人民日報》1980年2月5日第5版及1980年2月25日第3版。'。主要是突出農場生活能真正吸引青年人的一切。屬於江西一個知青農場的一個農工商聯合公司還進行了幹部制度的“大膽改革”:所有在公司一級以下的幹部都是透過不記名投票“民主”選出來的,每半年重選一次。有良好業績的會獲得獎金。這個例子不是獨一無二的' 《人民日報》1980年1月30日第一版。我們聽說在山西也有這樣一個實施類似制度的知青農場;與芒克的訪談,1981年7月12日。',可以顯示出負責人們想方設法要把知青留在他們的生產隊或他們的農場,但不再採用那經已破產的簡單行政措施,而是求助於一些更有效的辦法。由於在這些農場發展了工業(一般是加工業)以及行商企業,越來越多的知青離開了農業生產勞動,而領取固定工資' 《人民日報》1980年2月25日第3版,1980年5月30日第2版及1980年6月22日第一版。'。政府當局甚至都預見可以利用這些農場,在市郊建立衛星城市網,正像前一年曾經提議過的那樣' 《人民日報》1979年10月27日第2版。'。這些下鄉運動“溫和”模式跟過去的形式已經毫無關係了。就像福州市動員一些中學畢業生到郊區的禿山頭去參加造林工程,為時兩年,之後可以在城裡得到一份工作。兩年中,這些青年人只需參加植樹,男的不少於120天,女的不少於100天,就有權回城讀書' 新華社訊,1980年1月17日,刊於SWB,1980年2月4日。'。
下鄉運動雖然呈現出新面貌,但不能完全抹掉過去的殘餘痕跡。春節臨近,一年一度的“慰問活動”在某些地方繼續進行,物件是已在邊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