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遇羅克》。',也是在1961年初到北京郊區的一個公社去的。雖然他的統考成績優異,但因父母的政治問題,1960年卻被拒絕進入大學,其後他決定下鄉以明志。儘管這樣,第二年又再參加一次大學入學考試,還嘗試申請參軍,兩者都以失敗告終。1964年初,他因病返回北京,靠做臨時工生活,同時仍然繼續在鄉下時都沒停止過的自學與寫作。遇羅克的個案很值得研究,因為他的情況在1960…1966年間下鄉的相當一部分知青中極為典型:出身不好或者出身一般的年輕人總是被人歧視的,想繼續學習或找到工作,希望很渺茫。實際上,在1960年代“出身不好”的陰影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為數愈加龐大的人群。首當其衝的是“黑五類”' 地主、富農、反革命、右派和壞分子。' 的子女,跟著是老“資本家”的或者與外國有聯絡的各類人等的子女,最後就是知識分子的子女。遇羅克代表著少數理想主義青年,早在1960年代初期就有意識地用行動證明,雖然出身不好,但有積極的革命精神。他們自願去下鄉,是將此看作必須經受的一場考驗,而不是最終的命運安排。然而,大多數這類“出身不好”的青年只是因為完全沒有希望在城裡找到工作,又不能再依靠父母生活,才下鄉的' 有關遣送出身不好的青年下鄉以及遇羅克,見定宜莊,前引,頁286…289。'。
遇羅克的例子說明,現實中起碼有一部分沒有反映在官方的統計裡。雖然那幾年間,在中國不同地區像北京、廣州、上海、四川、陝西,等地都有下鄉的' S。 Rosen; 前引,頁23;《文匯報》1968年5月25日,刊於SCMP;4207;頁15;《人民日報》1975年2月4日第四版;《山西日報》1963年3月26日。',可是我們找不到任何有關1960…1961年間的官方數字,這可以說明這兩年中的知青下鄉不是國家統一組織的,而是各地各有各的安排。對中央政府來說,只要地方的舉措有助於減少在城市生活的人口,那就都是好的。有些年輕人單獨去到跟他們有特殊關係的農村地區,有些去國營農場,還有些給安排進半工半讀學校,這些我們後面會談到' 見本書,頁87…88;定宜莊,前引,頁193…216。'。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