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民,也就表明了要消滅社會分工的決心。所有的報刊雜誌都一致強調下鄉運動的主要意義在於縮小並消滅“三大差別”(工農業之間的差別,城鄉之間的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 這個概念是從斯大林那裡借用來的;見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北京版,頁25…30。'。要知道,這些差別的消失正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要標誌,這麼看來,發動這場運動的野心可謂不小啊!“下放知青去農村' '是一件對未來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都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大事”' 青島廣播電臺,1968年12月22日,刊於SWB;1968年12月30日。'。“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是一個長期的根本的戰略方針。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之一就是消滅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在消滅這三個差別中,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是一個決定性的關鍵。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城市裡長期脫離生產勞動的人到農村去,這是一場非常深刻的社會革命”' 《文匯報》1968年12月24日,刊於FBIS,1968年12月24日。'。

毛及其追隨者們的傳統手法是抓思想,這也就成了搞革命的特有法寶:“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毛澤東文集第八卷》,頁320。'。人是“主要因素”,首先要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農民”,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消滅城鄉差別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城市人改造成農民,而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鴻溝的最好辦法就是把知識分子改造成體力勞動者。文化革命前,還會談到雙向的改造,就是說農民也得知識化:“知識青年主要有兩方面的任務:使自己勞動化,同時幫助農民知識化”' 《人民日報》1964年5月4日社論。'。

兩化(勞動化……知識化)雙向並行到了1968年就不像文化革命前那樣了,逐漸成了單向獨行了。雖然知青對農民精神面貌的影響不再被認為是有用的了,但如果農民與知識分子能達到百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