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的書面考試可能將把他的入學資格取消,“自幼的理想”不再有機會實現。其實,前兩場考試張鐵生就沒有考好,而那封信是事前準備好的。信是6月30日寫的,7月19日《遼寧日報》' 《遼寧日報》1973年7月19日,刊於SWB,1973年7月27日。'以“一份發人深省的答案”為題刊登了經過刪改的那封信。7月10日毛遠新在一個文化考查座談會上風聞了該事件。他立即抓住機會,把該信作了些少改動,將最末一段懇求“尊敬的領導”照顧之類的話刪去,加上他親自過目的編者按,交付報紙刊登' 劉小萌,前引,頁562…565,收錄了張鐵生的原信(錯別字都沒改);《人民日報》1976年11月30日第二版。'。8月10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了張鐵生的信和《遼寧日報》的編者按,同時再次重溫偉大領袖5年前,1968年7月21日,作出的批示:

“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 《人民日報》1973年8月10日第一版。'

8月16日,同一份報紙刊登了上海極左派(用筆名)寫的一篇文章,讚揚張鐵生勇於“反潮流”' 《人民日報》1973年8月16日第三版。'。幾天之後,在十大上,極左派頭頭之一的王洪文與周恩來都再次重複這個口號。兩人都說毛曾經說過:“反潮流是馬列主義原則”。整個9月份裡,多篇文章把“反潮流”和“白卷”事件聯絡起來大加發揮' 見《人民日報》1973年9月10日第二版和1973年9月22日第三版。'。張鐵生成了英雄。儘管成績很差,他仍然被遼寧農業學院錄取,而且還當上院黨委委員,其實他是在農村的時候才剛剛入的團。後來,從1973年12月到1974年3月,他還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出訪了日本。至於他的政治生涯,我們下面再詳細談,但先說1975年1月他當上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還進入了常務委員會。這種令人目眩的晉升速度並不像那份“白卷”是幸運巧合的結果,這是來自對不可一世的人物有意識地表示無比忠心,而後又被這些人物提攜的結果,比如張同學還榮獲了江青的接見。

1974年1月出現了另外兩位“同舊的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決裂”的反潮流英雄。這個時期,批林批孔運動已經接上了下鄉運動,但是該口號繼續在高呼不停。遼寧知識青年柴春澤突然名揚天下,是因為《人民日報》刊登了他給父親的回信,信中拒絕了老父替他準備好的返城機會。柴父出身貧農,是老紅軍戰士,有27年黨齡的老黨員老幹部。柴春澤在信中不僅拒絕離開他要“紮根”的農村,而且還嚴厲地批評父親不再能擔負歷史的使命。他這樣寫道:

“自然法則決定了老一輩革命家不可能直接去完成共產主義事業。我們這一代青年人要接你們這些革命老前輩的班。”' 《人民日報》1974年1月5日第一版。'

不管柴春澤當初如何誠心誠意,公開自己與父親的往來信件的行動本身,就表明了他要置身於當時的政治鬥爭中,並且立場鮮明,企圖從中獲取某些利益。他自己申辯說,是為了透過現身說法來教育大家,所以在一個大隊的共青團會議以及所在地區的知識青年工作會議上,先後兩次宣讀了那些信件。毛遠新看到了記者關於這次工作會議的報道,就安排在《遼寧日報》刊登柴寫給父親的信,半個月後《人民日報》就轉載了' 《遼寧日報》1973年12月20日第一版,及劉小萌,前引,頁571…572。'。

在上述的這樁事件中,宣傳部門特別強調革命的青年一代必須向老一代挑戰,而鍾志民事件則是斬釘截鐵地揭發透過“走後門”離開農村的行徑。鍾志民身為軍隊高幹的兒子,又是烈士的孫子。他的父親參加過長征,祖父曾經是江西蘇維埃的村長,後來犧牲在長征中,而鍾自己則完成了一項光輝萬丈的行動:要求從南京大學退學,因為他是走後門被錄取進入的。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他交給大學黨委會的申請退學報告。他說在農村僅僅待了3個月,在1969年就佔用了一個農民的徵兵指標參了軍。他甚至都不需要勞動他父親出面,只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就夠了。1972年,他萌生進大學的願望,於是去請父親想辦法。只需打一個電話,入大學問題就迎刃而解,他得償如願進了南京大學哲學系。然而這樣一種做法令他感到沉重的思想壓力。雖然家庭採取了保留的態度,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則表示反對,他還是在1973年9月底遞交了退學申請報告。大學拒絕了他的申請,由於鍾志民一再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