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出來。

日本人花費了這麼大的本錢,撒下了這麼大的“魚網”想捕捉的最大的一條“魚”,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從日本人鼻子底下跑了出去。

當然了,幾千人行動起來,也不可能真的是“悄無聲息。”敵人大概是多少聽到了一些訊息。5月7日,日軍第27師團給岡村寧次發了個緊急電報,認為我方主力已轉移到任丘、河間一帶,請求改變作戰計劃,迅速對任丘、河間地區進行合圍。日方文獻是這樣敘述的:5月7日,第27師團以緊急電報提出了具體意見。其內容為:綜合各情報判斷,三角地帶內敵之主力,正在陸續向東北方地區逃避移動中。因此,方面軍應變更作戰計劃,調第四十一師團到天津方面,將敵軍包圍在子牙河、任丘、河間地區,予以殲滅。當年呂正操帶著冀中領導機關,過了滏陽河,跳出日軍預定合圍圈後,又往東靠近敵人嚴密控制的津浦線西側,然後北上,約13日到了“任(丘)河(間)大(城)”地區。呂正操回憶說:五月十三日夜,順子牙河東岸北進,越過滄河公路,在沙河橋以北,渡過子牙河,住在子牙河西岸、河間縣的劉九村。這裡已處在敵人包圍圈的遠後邊來了。這塊地方是屬於冀中區的另一塊根據地,稱任河大地區,即任丘、河間、大城三縣交界地方,黨和群眾基礎很好,我得以在這裡偵察敵情,分析敵人軍事動向。

當年負責偵察工作的原星迴憶說,“領導機關進入任河大地區後,呂司令員、沙參謀長、張昉處長面示,一是即派出偵察參謀王德彰速到議滄堡、呂分堡、臥佛堂之間地區找八分割槽副司令員孔慶同來軍區(當時八分割槽機關已一分為二),聽取有關情況彙報,並接受反‘掃蕩’的有關指示。二是對子牙河從獻縣之臧家橋至大城縣南之留各莊橋段的水情嚴加監測,重點要把握好敵臧橋開閘放水和我最有利急涉點的變化。”

任河大地區是八分割槽的地盤,當然要找八分割槽的領導來了解敵情,佈置工作,至於監測水位,是防止敵人開閘蓄水,進行合圍。

由於形勢還比較安靜,冀中領導機關在任河大地區一直待到18日。

可以設想,如果岡村寧次採取了27師團7日的建議,調日軍41師團萬餘人到津浦線而不是石德路下車,由東向西壓過來,再調滹沱河北的日軍小川部隊,白瀧部隊共###千人,由西向東壓過來。那麼很可能把剛跳出合圍的冀中領導機關裝入一個新的合圍圈中。如果真是這樣,歷史將會是另一種結果。冀中部隊的損失,很可能要更大。值得慶幸的是,當年岡村寧次沒有聽取27師團的意見,而是仍堅持按原計劃行動。這倒不是說,27師團的電報沒有引起岡村寧次的重視,相反,岡村寧次非常重視27師團的報告,並讓他的參謀們對此進行了研究、討論。日方文獻介紹說:在方面軍方面,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在第二期作戰時三地帶內是否還有敵軍主力,但對此並無確實情報。第二十七師團的情報也主要是密探的報告。方面軍參謀部進一步分析研究了各種情報,結果做出判斷:“三角地帶內的敵人,似乎預先知道了我方作戰企圖而發生動搖,可以斷定部隊和居民的移動,但是,軍區的主力仍在三角地帶以內,故第二期作戰方針不必改變。”方面軍司令員也同意上述意見。

岡村寧次的高參們當然不是隨隨便便就得出這個結論,他們列舉了四條理由:第一,“該地區為晉察冀邊區的給養基地,是多年來努力建設的地區,不可能輕易丟掉。”

第二,“不能設想###會丟掉民眾自己逃到邊遠地區去。”

第三,“大部分正規軍已經逃避的情況尚未證實。倒是有理由可以認為是敵人方面的宣傳。”

第四,“軍區和各軍分割槽司令部”雖說在“不斷移動”,但“根據通訊諜報判斷,仍然是在三角地帶以內。”

從上面幾條理由看,這些“高參”們確對八路軍有相當瞭解,但並不深刻。說冀中是晉察冀邊區的給養基地是不錯的,但他們忘記了八路軍是從來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的,哪怕這個地方十分重要;說共產黨的軍隊不會丟下百姓不管是對的,但他們不知道,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也不會幹《三國演義》裡所描寫的“劉玄德攜民渡江”的事情;說共產黨善於聲東擊西布迷魂陣也是對的,但他們沒想到“大部分正規軍”沒有逃避的情況也同樣“尚未證實”;說冀中軍區和下屬各軍分割槽在“不斷移動”是正確的,但他們沒想到,有電臺活動,並不就等同於有領導機關,電臺和領導機關通常是在一起的,但也完全可以分開單獨活動。不過,儘管有這幾條“令人信服”的理由,岡村寧次還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