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再詳談。傍晚,竇、孟兩人到了瀦龍河北岸,走到博野縣一個村莊,剛要進村,見村邊插著日本旗,估計村裡有敵人,只好又返回河南岸,這會已是半夜光景,兩人索性就露宿在一塊麥地裡。第二天天剛亮,他們一睜眼,就看見四周村子的百姓都往外跑,日本人的騎兵在後頭追。“五一”大“掃蕩”已經開始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進入倒計時(7)
參考文獻:①《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版。
②《冀中人民抗日鬥爭資料》,第38期、39期、44期、第7期、第2期、第24期、第5期、第2期、第49期、第21期、第50期、第2期、第32期、第35期、第33期、第46期、第46期、第40期,冀中人民抗日鬥爭史資料研究會,1985年鉛印本。
③《呂正操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
④《帥容回憶錄》,1990年油印本。
⑤《陳再道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
⑥《歷史的記憶》,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⑦《冀中區在石門的地下鬥爭》,中共石家莊市委黨史徵編室,1987年鉛印本。⑧《河北黨史資料》第13輯,中共河北省黨史研究室,1992年鉛印本。
⑨《連天烽火》,###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⑩《程子華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腹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冀中一日》,百花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
《彭德懷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
《老驥憶烽煙》,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回憶十二個春秋——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參加革命活動的史實》,劉劍華著,油印本。《華北大“掃蕩”》,中華書局,1998年版。
《冀中的地洞和堡壘戶》,杜敬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烽火情:馮佩之和他的戰友》,吳繼路等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冀中熔爐》,抗大二分校三團史編委會,1986年編印本。
《大本營陸軍部摘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日本防衛廳研究所戰史室著,中譯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滾在刺刀尖上的日子》,徐光耀著,載《文史精華》2002年第一期。
《地道戰檔案史料選編》,河北省檔案館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5月1日至10日(1)
什麼叫“拉網掃蕩”呢?一位老人回憶說,所謂“拉網掃蕩”,也叫“魚鱗式鐵壁大合圍,”“就是‘掃蕩’時,前頭是特務先行,第二層是警備隊,第三層是治安軍,最後日軍出動,沒有空隙,群眾稱作‘拉大網’”。
作戰第三期(自5月16日前後開始約25天),是敵人覺察到“鐵壁合圍”未達目的,從而在我腹心區反覆“掃蕩”,“剔抉清剿”,“圍剿”我方小部隊和零散人員,設據點,強迫建立維持會,摧毀我方基層組織。並對平漢、津浦、石德路沿線等原來“不起眼”的地區進行“清剿”。整個大“掃蕩”,持續了約兩個月,參加“掃蕩”的日軍就有約5萬人,還有偽軍約4萬人。日華北派遣軍司令長官岡村寧次,親自策劃並指揮了這場“掃蕩”,在其回憶錄中曾提到:“1942年5月我曾去石門的方面軍戰鬥指揮所,親自指揮冀中作戰為時八天。”據日方資料,石門戰鬥指揮所,是5月4日設立的。那麼,岡村寧次最早在5月4日來的石門,最早12日離開的石門。這時“拉網掃蕩”已經開始。當年,岡村寧次大概也像一個正在收網的漁夫一樣,也在焦慮地等待著:這一網能打上多少呢?15月1日至10日:“要先從上面轟趕,藏起的魚入網後再拉網才行”
■呂正操指著在天上轉悠的飛機說:“也許是岡村寧次坐飛機來看我們了”日軍第110師團參謀長中村三郎大佐,回憶起對中###的“掃蕩剔抉作戰”,曾用撒網捕魚來打比方,他說:在急流裡捕捉鯰魚,不能在投網後立即拉網,以免隱藏於石縫的魚逃脫;要先從上面轟趕,藏起的魚入網後再拉網才行。
既然如此,那麼呂正操所率領的冀中領導機關,在日本人看來,就是那條最大的魚了。為了捕捉到更多,更大的“魚”,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