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效能,我們選取了120mm蘇聯0843a型迫擊炮做實驗。它能產生23000枚左右的碎片:
2格令左右為1萬枚;2-5格令為6000枚;5-10格令為3000;10-25格令為2300枚,25-50格令為900枚;50-75格令為300枚,75-100格令為200枚。如此的反人員武器威力實在可怕。
從表6來看,鑄鐵的質量略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炮彈的殺傷力,同樣也許是這個原因,蘇聯人使用的迫擊炮管(爆破壓力→低初速→殺傷範圍減少)比較短小。在另一方面,鑄鐵爆破所形成的形狀比較短小,接近立方塊形狀(見圖11),這種形狀的碎片擁有最為理想的殺傷距離,要比鍛鋼製作的炮彈好。再一次的我們發現了,高爆彈藥的表面製作是粗糙的,除了關鍵的旋轉彈帶等部位。
總體評價:
(在下結論前)有一點需要牢記在心,那就是本次測試的蘇聯武器,代表的都是二戰時期的製造工藝和設計理念。其中絕大部分的生產都在1940-1942年這個時間段甚至更早。現在不能確定蘇聯人是否依然堅持著這樣的設計理念。
事實上,長久以來對於蘇聯坦克“堅甲利炮”的誇張謠言,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傳播。比如什麼用於抵抗化學能彈的隔層裝甲什麼的;從金屬工藝的角度來看,蘇聯人更
多的是透過收集技術情報資訊(間諜活動?)的獲取來達到工藝水平的提升,而不是自發的透過技術發展,熟練技工的培養等方法……
另一個特色是蘇聯人廣泛使用的“高矽鋼”。依照美國標準,矽含量通常不超過0。4%,而蘇聯人這邊則能超過1。5%。美國人少有例外地生產高矽鋼的一次實踐(也)是
在二戰租借法案下生產提供給蘇聯人的鋼鐵中的。那批鋼材含有包括矽在內的很多雜質。矽本身並不是一種理想的合金元素,不能發揮太大硬化鋼板的能力,事實上在250-300布氏硬度的鋼鐵裡矽還會使鋼板變脆。當然在400-450區間裡矽可能就有有利的一面了。不過,任何情況下,高矽含量合金裡必然有諸如
錳、鎳、鉻等合金元素來保證硬度,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矽的應用似乎不是那麼必要。
看來蘇聯人在制鋼時對於鉬元素的使用量有所保留,雖然這個元素在回火處理中是不可或缺的。當然蘇聯製造的鋼板和穿甲彈並沒有在脆性沉澱形成時進行回火的工藝處理。這樣子對於鉬元素的使用需求量就大大減少了。
大多數情況下,蘇聯生產的鋼鐵內合金元素含量新增的並不明智:要麼過多或者過少。當然在差不多時候(1943年前)我們美國人生產的武器也是那麼一回事。43年之後國內有了生產規定標準,鋼鐵中的合金含量有了新增要求,這樣子有助於節省戰略資源。
在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需要的話,憑藉蘇聯人的製作技術,也可以憑藉著優良的加工產成品做得很好。同樣的,他們也可以做出精緻的焊縫、鑄造部件。(然而)在細節上過分追求完美就意味著耗時燒錢。
從人類的歷史上看,精工細作(低產)的軍工沒有贏過哪怕一場戰爭
補充:英國人對vi號戰車“虎式”坦克的裝甲測試
英國人檢查底盤號為250570虎式坦克的結果,沒有采用表面硬化工藝,各部厚度和硬度如下:
厚度mm貝氏硬度
炮塔頂部26
290
炮盾
100-200280
炮塔側面82
255
車體頂部26
335
車體正面上部102
265
車體正面傾斜部62265
車體正面下部102
265
車體側面上部82
255-260
車體側面下部63
265
車體後面82
255
---------------------------------
虎式坦克裝甲硬度並不高(沒有應用表面硬化技術的記錄,唯一虎式應用表面硬化技術的記錄來自於英國的猜測——我軍在北非遇到一種新式坦克,所有反坦克炮都沒有效果,猜測裝甲使用了表面硬化技術)
虎式防禦的來源主要是其的高韌性帶來的高衝擊強度,而這個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