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體察。”(《清高宗實錄》)
皇帝發出諭旨,規定對外貿易依舊只能在廣州進行。
剛剛從直接貿易中嚐到甜頭的英國人卻不想再回頭,對於英國人來說,這個好不容易取得的突破對他們實在太重要了。
1733年,也就是乾隆即位的前兩年,英國人發明了飛梭,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英國人又發明了新式紡車,紡織業異軍突起,帶領整個工業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機器的大量採用,促使格拉斯哥大學的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機,使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擺脫了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而在這一年,乾隆進行了第三次南巡。
工業革命使英國像吹氣球一樣迅速強大起來,英國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製造出來的大量產品賣到世界上去。從1698至1775年,英國的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至600%之間。因為國民的普遍富裕,英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大量的中國茶葉。而英國人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急於把自己生產的紡織品、鋼鐵產品及其他工業製成品賣到中國。(《全球通史》)
由於十三行的限制,多年來中英貿易處於嚴重不平衡狀態。茶葉越來越成為歐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品,但問題是,貿易的本質是交換。用什麼來換取中國的茶葉?這是一個讓英國人極為頭痛的問題。英國本土的出產,很少能透過十三行在中國開啟銷路。從1786年到1829年,英國人八次把棉紡織品運到廣州,結果都銷路不佳。
英國可以為中國皇室提供一些奢侈品,但市場需要量畢竟很少。除了在蘇、浙一帶棉花歉收時賣一點印度棉花外,英國人竟然找不到能賣給中國的東西。因此,英國人只能用現銀來買中國茶葉。當時來廣東的英國商船,船上只有百分之十是貨物,另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現銀。所以在中英貿易中,英國是連年絕對的逆差。從十八世紀中葉起,白銀一直佔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出貨值的90%。這樣巨大的貿易赤字他們實在承受不了,急切地想繞開十三行,親自深入中國市場,瞭解中國老百姓到底需要什麼。他們不相信,在全世界都受歡迎的“英國製造”,在中國會打不開銷路。
第一節 英國人的禮品(8)
因此,在寧波貿易的嘗試被阻止後,生性不那麼馴服的英國人選擇了派洪仁輝向中國皇帝控告他們的“委屈”,並直接提出多口通商要求這個走險之舉。
在天津等了七天,直到7月28日晚六點,洪仁輝終於等來了一名官員。他告訴洪仁輝,乾隆皇帝已經讀了他的狀紙。並且要他返回廣州,聽候皇帝派的專員在廣州審理此事。
英國人的目的似乎達到了。讀了這道狀紙,乾隆大為光火。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政治永遠壓倒經濟,天朝上國的體面是第一位的。如今海關官員貪汙*到逼得外國人沿海直抵京畿,鬧嚷嚷來告御狀,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事情。
皇帝批示,涉外事件,必須高度重視。“事涉外夷,關係國體,務須徹底根究,以彰天朝憲典。”
為了徹查此事,皇帝命福建將軍新柱、兩廣總督李侍堯審理此案。
兩廣總督李侍堯向以“能員”、“幹練”聞名。他的最大特點是能洞察皇帝旨意每一個字背後的意義。
此案事實清楚,並不需要太複雜的調查取證過程。廣州海關的貪汙事實很快被送達皇帝面前。據1759年新柱、李侍堯向皇帝彙報說,外商所述基本屬實:“外洋番船進口,自官禮銀起,至書吏、家人、通事、頭役止,其規禮:火足、開艙、押船、丈量、貼寫、小包等名色共三十八條。頭緒紊如,實屬冗難。”
李侍堯很快就做出了判決:
以“失察”為名,將粵海關監督李永標革職查辦;參與貪汙勒索的粵海關役吏“杖流科罰”。免除部分陋規。但是由於大部分陋規實際上是政府的半合法收入,故此將這部分合法化。“規禮名目,一概刪除,合併核算。”同意免除英國人自帶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稅。“番商食用所需,已徵進口,所有出口稅銀,准予豁免”。
接下來的判決,就大出英國人的意外了:
一是駁回英國商人提出的多口自由通商等從根本上改革中國外貿制度的要求。
二是處理“漢奸”。在派遣新柱、李侍堯處理此案時,皇帝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天朝向來嚴格控制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以防他們對中國內政有所瞭解。如今外國人直接闖到天津大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