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人眼裡她還“什麼都不懂”,這位精神病科醫生的結論是:“由於父母與兒童之間存在著無意的聯想和感受的一致性,她就不僅能預想到父母的情愛和生育的秘密,而且能夠感受並貯存這種情感。她親眼目睹了血汙、器械、呻吟的痛苦和可怕的場面,現在輪到她做母親了,她感到極度的恐慌。

她把這件事抑制在潛意識中,現在卻干擾著她的愛情、幸福。

她的悲劇完全是由於心理傾向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並不典型,因為有類似經歷的姑娘畢竟是不多見的。但是,卻可以從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還很小的時候,由於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就可以形成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最初的也是最頑固的看法和態度,弗羅姆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我們知道,兒童時期的第一個印象不可磨滅地伴隨我們整個一生,即使在某些教育的影響下,也能使人全部生活不超越這個界限。“許多女大學畢業生一直在們心自問:為什麼我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樣狂熱地愛我的丈夫?是什麼原因使我對丈夫那樣冷若冰霜?

男女大學生應該洗耳恭聽這種金玉良言般的忠告:去童年時代來找人類各種發育和痛苦的根源,它是一個在冥冥中遙控人類的時代。我們應該逆流而上,依偎在它的身旁去探聽,挖掘性發育的根源:女人的情感。

“當我12歲來月經的時候,”一位女大學生在信中說,“我就知道不管我願意與否,我今後要成為可憐的女人了,我6歲時,就已經為自己是女孩而懊喪,因為男孩都不想同女孩玩,男孩們自由自在,玩得開心。”

雖然有的姑娘激烈的反對做女人,但並不是所有的都反對。大多數姑娘在童年的某個階段,是不接受她們自己的“女人”條件的。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在瑞士醫生興恩·費裡茨的《愛情應當盲目嗎?》一書中,他做了這樣的剖析:“在大多數情況下,小姑娘第一次性接觸往往是消極的,她會失望地發現自己的小哥哥身上有個自己沒有的東西。遺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小姑娘都有兄弟。在海灘上,小男孩們神氣活現的裸露自己的身體,使得小姑娘不禁愕然。她們目瞪口呆,只得承認他們做得有理。結果就會產生一種弗洛伊德稱之為‘自卑情結’的自卑感,許多女人都為此而痛苦過,儘管她們竭力使自己不要這樣。換言之,發現男性這種身體上的特權會使小姑娘產生一種氣惱感,這種氣惱又使她們產生了強烈的‘勝過男孩’的願望。至少她們想在各方面與男孩勢均力敵,她們還尤其喜歡能在他們中的一群裡稱王。”我們知道,沒有百分之百的男人和女人,每個男人和女人身上,都潛有某種異性的構成部分。一個想在男孩中稱雄的女孩,自然會在自己身上加強男性的構成部分,而抑制女孩的特點。她想成為男人又知道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於是就力圖去控制他們,比如有一個40開外的知識女性,這種意向已使她結過兩次婚。她像女皇一樣想使男人們屈從於自己。當男人的反抗使她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時,便棄夫而去。在她第三次結婚時,丈夫比她年輕8歲。此外,這個男人在經濟上依附於她,她對他的一切都無所謂,關健在於要他聽話,依附於她。這樣就可以克服她對男人強烈的嫉妒心。

然而,類似的性偏離並非一定會發生。許多小姑娘由於對異性一點也不瞭解,是不會產生這種嫉妒心的,可是,她們會羨慕男孩。毫無疑問,男孩是這個社會的受益者,像獨生子一樣受到社會和父母的特別寵愛,全然不顧眼巴巴怪可憐的女孩。

“我生活在我三個哥哥的下面,”一個女大學生說,“當我父母有時關心我時,他們總是帶著一種優越感來表示他們的關心,而糟糕的是,我母親總是向我暗示,我和她一樣,是個可憐蟲,是男人們馴順的工具。很長時間後,我才懂得做女人的自身價值。”那些在婚姻中只能接受自己不幸的命運的母親們,給她們的女兒留下了極為有害的影響,所謂“有時父母與兒女的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就是這個意思。正如一位精神治療科醫生所解釋的一樣:“小姑娘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想象著自己在以後應當承擔的角色。對於這種角色,她總是把自己與母親的角色相比較去構想。雖然對於自己母親的角色,地或是採納,或是不採納,但是即使是聰明的母親也不能阻止大多數智力健全的少女在一定時期內不接受她們的女人條件。”今天,女孩的青春期在11—13歲時就來臨了。在這個青春期即將到來的階段裡,小姑娘們經歷著一個稱之為“盲動”的階段。這對於那些粗心的母親來說,是個令人憂慮的時期。

父母會看到自己女兒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