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4部分

還是很有口碑的。

張士珩之所以能夠在過去兩年裡成為“模範省長”,與江蘇督軍徐寶山的鼎力支援是分不開的,但是天下無不散之宴席,隨著兩人之間矛盾的出現以及加劇,兩人的友好合作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互相的傾軋。

導致張徐二人決裂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利益的矛盾,張士珩代表著東南實業集團,而徐寶山則代表著一個新崛起的蘇北鹽梟集團,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兩個集團可以做到和平共處,甚至是互相合作,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之後,兩個實力派集團的摩擦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導火線就是當初英國財團主導的那個“粵漢鐵路平行線計劃”,也就是所謂的“浙粵鐵路計劃”。

當初英國人之所以要建浙粵鐵路,主要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對抗俄國的內外蒙古鐵路計劃,也是為了維護大英帝國的面子,所以,從一開始,這個“浙粵鐵路計劃”就是一個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如果歐洲局勢平穩的話,英國人有足夠的實力完成這條鐵路建設,但是問題是,隨著巴爾幹戰爭的爆發,歐洲各主要軍事強國都加快了軍備建設步伐,英國也不例外,所以,英國政府不得不四處羅掘資金,發展英國的海軍軍備,“浙粵鐵路計劃”建設所需資金也被英國政府挪用,而失去了英國政府的財政支援,那些參與“浙粵鐵路計劃”的英國財團根本沒有力量單獨完成這個鐵路工程,但是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這條鐵路已經完工了一半,就這麼放棄實在捨不得,於是英國財團決定向中國商人轉讓一部分權益,在原有中方資本的基礎上追加華商投資。

由於江蘇不在中樞政府“四年工業發展計劃”重工業專案區中,所以,江蘇金融界與實業界無法取得中樞支援發展重工業,而輕工業也因為投資過熱問題而後繼乏力,因此,當得知英國人打算轉讓浙粵鐵路的一部分權益之後,江蘇商人們就動起了腦筋,打算入股浙粵鐵路,以便消化過剩的資本,這些金融集團中,既有張士珩所代表的東南實業集團,也有徐寶山所代表的鹽梟集團。

股權有限,兩個集團都想一口吞下,既然雙方誰也不肯謙讓,於是,這矛盾就迅速激化,最終導致了張士珩的去職。

張士珩是個文人,不像徐寶山有一支可靠的軍隊撐腰,雖然現在的江蘇省軍在名義上也屬於國防軍,但是由於這支部隊是由徐寶山的那支鹽梟武裝演變而來,因此,中樞和陸軍部是無法直接調動江蘇省軍的。

當然,江蘇省軍中還有一部分是原北洋軍改變而成的部隊,由原東南巡閱使孟恩遠指揮,以前張士珩之所以能夠與徐寶山平起平坐,好說好商量,也正是依靠這支部隊的支援,但是前些日子由於“東北亞危機”爆發,孟恩遠的部隊奉命北調徐州,準備出關與日軍作戰,結果這支部隊一走,江蘇省軍就是徐寶山一人做主了。

中樞調走孟恩遠部隊的時候確實也曾打算將徐寶山這個地頭蛇也一起調走,但是怎料徐寶山軟硬不吃,死皮賴臉的不肯離開江蘇地盤,由於當時東北地區形勢危急,中樞不想後院起火,因此最終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暫時放過了徐寶山,如此一來,徐寶山愈發目中無人,浙粵鐵路爭端一起,就對張士珩發起了猛烈攻擊,而官場老手張士珩也不甘示弱,立即進行了反擊,雙方戰得相當激烈,大有將整個江蘇掀個底朝天的氣勢。

徐寶山雖是個粗人,但是手下倒是有幾個智囊,根據這些智囊的建議,徐寶山給張士珩的金融集團來了個釜底抽薪,他要查帳,要查那幫金融家、實業家的帳,看看他們在過去的兩年裡到底偷漏了多少國稅,這一招相當高明,差點就讓張士珩集團亂了方寸,因為這些商人都不怎麼幹淨。

不過張士珩到底是經驗豐富,很快穩住了陣腳,將火力集中到徐寶山利用緝私隊走私洋貨的問題上,這一下,徐寶山也是百口莫辯,因為對方的指控並不是汙衊,徐寶山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一直在縱容手下走私洋貨以及私鹽,不然的話,就靠陸軍部撥來的那點軍餉,他根本養不起兩萬人的部隊,這些洋貨中以日本紡織品為大宗,這直接影響到了江蘇的紡織業利潤,此舉也是引起江蘇實業金融集團憤怒的原因之一。

雙方狗咬狗,都是一嘴毛,最後不知是哪個好事者將小報告打到中樞那裡,中樞震怒,要派員過來調查,這一下雙方都慌了手腳,最後只好暫時達成妥協,徐寶山不再追究偷漏國稅的事情,而張士珩一派也就坡下驢,不僅放棄了對浙粵鐵路股權的爭奪,而且張士珩本人也向中樞遞交辭呈,辭去了江蘇省長之職。

這一仗,張士珩一派金融集團敗於軍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