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護屬國免受他國侵略的道義責任,更何況閔妃已經透過金允植表達了,敦請清朝出兵,平定叛亂之意。
之前從金允植和周馥的答話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壬午兵變與去年李載先等聚眾謀變如出一轍,而李載先則是大院君的之子,這就是說,金允植對清朝隱指,兵變謀主可能是大院君李是應。雖然這種說法是否確切,還很令人懷疑,但將大院君帶走,顯然可以保證清政府在朝鮮繼續推行“以夷制夷”政策,也以此平息事端,防止日本的介入。因此清朝政府在出兵朝鮮之前,便做好決定,屆時捉拿“兵亂禍首李昰應”。
在內政與外交融為一體的情況下,保護屬國成了清王朝堂皇的藉口,清朝開始派兵進入朝鮮平定內亂,防範日本圖佔朝鮮。由丁汝昌、吳長慶、袁世凱等率領的3千名清軍,在4艘軍艦的載運護送下,開抵漢城。在此之前,日軍約一千數百名已先後到達仁川。雙方在仁川相遇時沒有發生衝突。
為了搶在日軍之先,馬建忠在清兵抵達漢城之前,先帶兵營二哨馳赴漢城。馬建忠進入朝鮮京城,即與大院君會晤,先以好言相接,釋其疑慮。為防止日使花房義質驟然決裂,第二天馬建忠又回到仁川會晤了花房義質,告之中國準備替朝鮮先除內患,使國家得以自主,再與日本商談事務。在對待朝鮮平亂問題上,清軍取得了主動權。
但是,當清軍抵達京城時,兵變已經平息,大院君已經在高宗任命下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面對無亂可平的現況,清軍著手執行“獲致”大院君的任務。馬建忠、丁汝昌根據嚮導金允植、魚允中所探得“亂黨”的情況,連夜去吳長慶大營商密定了誘執大院君、究捕“亂黨”的計劃。
第二天,吳長慶入城拜會了大院君。下午三時,大院君到清軍大營作禮節性回訪。清國軍士高興的迎接大院君,還舉行盛大的歡迎宴,趁機支開了大院君的十餘名守護。在宴會結束前,忽然出現了一群揮舞著槍劍的猛兵,強將大院君拉上轎子,連夜冒雨遄行。在丁汝昌的指揮下,大院君被擄到了南陽海口,即上“登瀛州”號軍艦,由管帶葉伯壓解送至天津。
大院君被送至天津後,李鴻章親自詢問其變亂緣由及亂黨的首領,但問不出清方所需要的材料。李鴻章便命津海關道周馥、候選道袁保齡、馬建忠等再行詳細詢問。
對大院君的詢問集中在以下問題:變亂緣由,李最應為何被殺?亂首何人先入王宮?何隊兵卒環首於李是應?為何不捕治亂黨?這些問題表明清政府仍然希圖弄清事件真相及大院君李昰應在兵變中應負什麼責任。
這次詢問,清方仍沒有獲得李昰應系兵變主謀的自供。而事實上,壬午兵變是朝鮮軍民自發的反腐敗、反暴政、反對日本侵賂勢力滲透的正義鬥爭,大院君只是利用了這場兵變,以實現其蓄謀已久奪回政權的目的。
清政府早就根據張樹聲的報告認定李昰應就是亂首,經過幾次詢問,李鴻章雖知證據不足,但是為大清國計,必須定其罪名並加以處理。
至於如何處理大院君,清廷有人建議“將昰應羈留中國,令其富貴以終”的處理。之所以要把他留在中國,是為了避免大院君在朝鮮再度激發黨爭,壞了清政府在朝鮮問題上既定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自從大院君被執之日起,高宗一再向清方求情,要求釋放生父。就在大院君在天津被李鴻章等“會詢”時,朝王還派趙寧夏等來津面呈諮文,要求清政府念其年老體弱,看在父子情份上,恩准其回國。最終,清朝政府宣佈:“李昰應著免其治罪,安置直隸保定府地方,永遠不準回國;仍著直隸總督優給廩餼,嚴其防閒,以弭該國禍亂之端,即以維該國王倫紀之變。”
明成皇后11(6)
然而,歷史捉弄了清王朝。被決定永遠不準回國的李昰應,在保定府被軟禁不足三年,即由提議水不準復回的李鴻章以“甲申事變”後需收拾人心為理由,向清廷提出釋放回國,這是後話。
清兵在朝鮮帶走了大院君後,即開始了誘捕大院君之子李載冕及其部屬的活動。李載冕在兵變後被大院君任命執掌兵權,吳長慶等在誘捕大院君後,害怕李載冕擁兵作亂,也將李
載冕誘至南別宮拘禁起來。李載冕知道大院君一派已不可作為了,在拘禁中辭去兵權。
緊接著,夜間,吳長慶及副將張光前、何乘鰲、總兵吳兆有率親兵慶字三營,奔赴“亂軍所居”之枉尋、利泰兩村,進行圍捕。當時,起義士兵已知為大院君所欺騙而深感不安,但又不知所措,只好消極地觀望形勢。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遭到了清軍優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