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只能像以往那樣,逐步奪取島嶼,再在島嶼上搭建臨時基地,從而使太平洋戰爭的持續時間大大延長。
當然,在海上基地已經能夠支援絕大部分航空作戰的情況下,最關鍵的還是臨時碼頭。
與野戰機場一樣,臨時碼頭也是由眾多預製件搭建起來的,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搭建好,並且投入使用,在不需要使用的時候,則能夠以相對較快的速度轉移到其他地方去。
發展到2062年,臨時碼頭已經成為工種非常關鍵的支援裝備。
與海上基地一樣,隨著技術進步,臨時碼頭的大部分元件都具有自航能力,而且在部署的時候不需要沉底。可以說,這極大的拓展了臨時碼頭的活動範圍,也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部署靈活性。
事實上,這是完全針對太平洋戰場的設計。
要知道,在廣袤的太平洋上,特別是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不但島嶼稀少,具有天然港灣的島嶼更加稀少,某些時候,哪怕是找一座能夠供船隻停泊的瀉湖都很困難。受此影響,必須有一種能夠隨時部署,而且在不沉底的情況下就能為艦船提供理想停靠環境的臨時設施,而這就是機動式臨時碼頭。與海上基地相比,機動式臨時碼頭的最大區別就是沒有自主動力系統,除了少陣列件具有自航能力之外,大部分都需要拖船拖帶。當然,這麼設計的主要理由就是降低成本,能夠大批次建造。
由此可見,美軍破壞掉小安德列斯群島上的基礎設施,只是給共和國軍隊製造了一些麻煩而已,並沒有讓共和國軍隊停下前進的步伐。
客觀的講,美國當局也不指望透過這麼簡單的辦法,讓共和國軍隊留在小安德列斯群島,而不是趁機北上。
別的不說,從小安德列斯群島撤下來的美軍沒有返回本土,而是全部去了位於群島西北的波多黎各,並且與當地駐軍一同加強了這座屬於美國的,並且非常重要的島嶼的防禦部署,擺出了要在這裡與共和國軍隊決一死戰的架勢。
當然,僅僅加強軍事部署肯定不夠。
2062年5月底,美國總統杜奇威頒佈了一份非常特殊的法令,即所有波多黎各人只要參軍2年或者在非戰鬥單位服務4年就能獲得美國國籍,成為美國人,並且能夠在服役期滿之後一次性領取到相當於同級別本土籍官兵六成的薪水,如果選擇繼續服役,則能獲得與本土籍軍人同等的晉升待遇。
也就是說,原本一直被排除在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甚至沒有得到美國當局承認的波多黎各人可以透過為美國作戰的方式成為美國人。
顯然,這道法令來得太晚了一點。
雖然有很多波多黎各人因此參軍,特別是那些有親人在美國工作的年輕人,都會利用這個機會,但是更多的波多黎各人選擇了沉默,而不是做美國的炮灰。
更重要的是,美國當局這一窮途末路的舉措,等於明確告訴大洋對岸的歐洲,不要對美國抱任何指望了。
顯然,這對僵持了好久的猶太人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115章 定居點
2062年6月初,其和國與歐洲在埃及開羅答署了著名的《開羅協議》。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開羅協議》相比,這份針對中東問題的協議有著更加突出的針對性。當然,針對的不僅僅是猶太人,還有阿拉伯人,以及整個伊斯蘭世界,而且將對戰後格局造成重大影響。
這份協議有三個重點,一是如何安置猶太人,二是怎麼解決阿拉伯國家的糾紛,三是伊斯蘭世界的戰後地位。
當然,重點在前者,即如何安置以色列的數百萬猶太人。
解決猶太人問題的關鍵就在小安德列斯群島,準確的說,是在波多黎各。
從地理位置上看,波多黎各屬於大安德列斯群島,且位於大安德列斯群島最東面,再往東就是小安德列斯群烏了。歷史上,這座面積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島嶼屬於西班牙,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之一。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之後,波多黎各與古巴一道移交給美國,後者隨即獨立,而前者則一直沒有獲得獨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當局允許波多黎各居民自由選舉領導人,並且賦予該島居民有限的公民權,比如在美國國會只有一個沒有選舉權的代表,可以參加總統初選(即黨派內部選舉),但是不能參加大選,而且在美國國旗上也沒有代表波多黎各的星星。由此可見,從政治地位上看,波多黎各與同屬聯邦領地的北马里亞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