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主動撤退,肯定有原因,而且是非常關鍵的原因。
從自身情況來看,美國海軍新敗,就算美國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戰艦,以及在本土周邊地區作戰中更加重要的戰機,受士氣低糜影響,美軍也很難在小安德列斯群島爭奪戰中獲得優勢,更不大可能掌握主動權。更重要的是,如果再次遭受慘敗(以當時的情況,美軍在小安德列斯群島遭受慘敗是註定的,區別只是敗得有多慘),將對美軍士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到時候美國丟掉的就不僅僅是一座群島了。選擇主動撤退,至少保住了士氣,讓極度需要休整的美國海軍獲得了喘息機會,也讓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慘重的陸戰隊,還有幾乎潰不成軍的航空部隊有了重振旗鼓的機會。總而言之,退卻不是害怕,而是為了儲存力量,為了後面的勝利。
從現實情況來看,美軍也沒有在小安德列斯群島與共和國海軍拼命的資本,關鍵就是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隨著這兩個拉美國家宣佈加入集約集團,並且向美國宣戰,必然會對拉美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雖然在此之前,阿根廷已經向美國宣戰,但是受地理位置,以及阿根廷長期政策的影響,並沒對拉美國家產生太大的影響,只是讓智利做出了與共和國合作的決定,即開放麥哲倫海峽,讓共和國的船隻與戰艦自由通航。與阿根廷相比,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的國力弱了很多,可是在拉美國家中的影響力卻大得多,特別是委內瑞拉,憑藉多年的努力,儼然是加勒比海地區的領袖。
可以說,在委內瑞拉參戰後,美國已經失去了鞏固小安德列斯群島防線的機會。
事實上,美國早就失去了守住小安德列斯群島的機會。
雖然在戰爭爆發前,沒有幾個人認為美國能夠大獲全勝,但是包括杜奇威在內,沒有人相信美國會在3年內輸掉太半洋戰爭,會在參戰第五個年頭在大西洋與共和國海軍作戰,所以在戰前準備中,美國當局一直不太重視本土周邊地區,特別是北大西洋的防禦工作,更不可能把安德列斯群島當成堡壘來建設。當然,這也與漏洞百出,需要東補西堵的戰略防線有很大的關係。換句話說,在有大量更加重要的地方需要加強軍事存在的情況下,在2062年之前,美國當局沒有任何理由花大力氣加強小安德列斯群島的防禦。可悲的是,等到美國當局發現小安德列斯群島的防禦不堪一擊,根本頂不住共和國軍隊的進攻時,已經沒有時間加強防禦部署了。
可以說,這才是美國當局不得不放棄小安德列斯群島的主要原因。
以美國在小安德列斯群島的防禦部署,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情況來看,如果與夏威夷群島相比的話,擋住共和國軍隊需要付出10倍的代價。對美國來說,這顯然不可承受。要知道,美軍的主力地面部隊被困在中東戰場上,能夠調動的地面部隊連守衛本土防線都顯得吃力,哪有能力去加強小安德列斯群島?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美國當局做出死守小安德列斯群島的決定,唯一的選擇就是將還在本土訓練的新建部隊派過去,這就意味著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兵、還是一些沒有完成基本訓練的美國大兵將被送上屠宰場,像豬牛一樣,在連敵人在哪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成為炮灰。
要知道,這些都是守衛本土的生力軍。
也就是說,如果在一處註定要輸掉的戰場上損失掉這些生力軍,就算能夠爭取到幾個月的時間,也不會對改善戰略處境有任何幫助,甚至會得不償失。
當然,美國當局也不是完全放棄小安德列斯群島。
撤退之前,美軍炸掉了包括西班牙港、聖喬治、金斯敦、卡斯特里、法蘭西堡、羅索、巴斯特爾、普利茅斯、聖約翰、瓦利、羅德城與夏洛特阿馬利亞在內的所有港口與絕大部分機場,甚至破壞了幾座大型島嶼上的大部分交通基礎設施。如果不是沒有足夠的時間,美軍甚至會從國內運來一些水雷,將至關重要的港口堵死。
問題是,美軍這麼做,產生的影響非常有限。
因為早就料到美軍會破壞基礎設施,而且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從來沒有把能夠用在軍事上的基礎設施完好無損的留給共和國軍隊,所以在進軍大西洋之前,共和國海軍就定製了很多預製件。
最早出現的,自然是野戰機場元件。
這種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建好一座野戰機場的預製件系統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得到發揚光大,在很多時候,甚至成為了與海上基地同樣重要的存在。可以說,如果不是海上基地的生產規模擴大,元件船隻的採購費用大幅度降低,共和國海軍將無法大規模建造海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