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能力,而第一主力艦隊護航戰艦最多隻有1000餘枚具備對海攻擊能力、而且射程超過1200千米的反艦導彈。以美軍第51艦隊的防禦能力,在不受到干擾的情況下,肯定能夠攔截這些反艦導彈。也就是說,攻擊護航戰艦的意義並不明顯。如果張雪峰的目的是要擊沉美軍護航戰艦,就應該在發起導彈攻擊之後,也就是在導彈到達前3分鐘,讓8艘“秦”級主力艦用主炮轟擊美軍護航戰艦。顯然,張雪峰沒有這麼做。正是如此,即便沒有辦法證明張雪峰想讓8艘“長灘”級主力艦上的美軍官兵葬身大海,也有理由相信,他的指揮讓共和國海軍浪費了1000多枚昂貴的反艦導彈。萬幸的是,這場海戰的勝利結局,特別是全殲美軍第51艦隊主力艦的結果,足以抵消任何浪費行為。
做完最後一件事情後,張雪峰才下達了返航命令。
大約2點15分,第一主力艦隊在旗艦“秦”號的率領下,轉向駛往那霸。
因為無法以不暴露行蹤的方式發出戰報,所以直到4個小時後,也就是1月12日6點15分,第一架共和國海軍派出的遠端海上巡邏機到達第一主力艦隊上空的時候,張雪峰才讓通訊參謀用鐳射定向通訊裝置發出了捷報。
這個時候,美軍第51艦隊的護航戰艦已經載著8艘主力艦上倖存的300多名官兵,踏上了返回珍珠港的航途。
與之前的幾次海戰一樣,在掌握確切訊息之前,共和國當局與美國當局均未公佈任何有關訊息,甚至進行了訊息封鎖。因為在進入戰爭狀態之後,為了取得勝利,政府有權封鎖新聞,所以雙方的這種做法均無可厚非。同樣的道理,在有助於戰爭的方向上,交戰雙方還會發布經過處理的資訊,即雙方新聞媒體公佈的訊息,均由宣傳部門與情報部門審查過,部分新聞報道甚至是由宣傳部門與情報部門安排。
總而言之,雅浦海戰後的宣傳,比海戰還要激烈。
按照共和國當局的宣傳,在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之後,共和國海軍第一主力艦隊在馬里亞納群島西部海域殲滅了美國海軍規模最龐大、由數十艘大型戰艦組成的第51艦隊,並且迫使美軍主動從馬里亞納群島海域撤退。
美國當局也做了類似的宣傳,即在馬里亞納群島西部的海戰中,擊潰了共和國海軍的第一主力艦隊,在殲滅敵主力之後,迫使敵艦隊退守那霸,放棄了攻擊提尼安島與關島的作戰行動。
不得不說,美國當局的宣傳有點過頭。
因為僅僅在數天之後,塞班島上的共和國陸戰隊就在航空兵與火力支援艦隊的支援下登上了提尼安烏,而共和國海軍還趁此機會重點打擊了關島,所以美國當局的虛假宣傳很快就露了老底。
不管美國民眾在新聞管制與封鎖下,能否知道真實情況,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共和國陸戰隊登上提尼安島的時候,絕大部分中立國選擇相信共和國的宣傳,即在雅浦海戰中取勝的是共和國海軍,而不是美國海軍。這些國家的選擇,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90章 爆炸效應
雅浦群島海戰到底有多少意義,從美軍隨後的部署與行動就看得出來。
2059年1月15日,在第一主力艦隊缺陣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發動了代號“黑珍珠”的攻打提尼安島的作戰行動。
當天上午,共和國陸戰隊第7旅的官兵在炮兵、航空兵與火力支援艦隊的支援下,登上了提尼安島的海灘,在當天中午就鞏固了灘頭陣地。到天黑的時候不但全旅的作戰部隊上岸,緊隨其後的第5旅也將部分部隊送上了海灘。
必須承認,即便在全面被動的情況下,美軍的抵抗都非常頑強。
用一些專門研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學者的話來說,大戰初期,美軍的素質並不比共和國軍隊差多少,特別是一些駐外軍隊,因為長期與外界接觸,而且經常有機會執行對外軍事行動,所以大部分官兵都有戰鬥經驗,熟悉戰場環境。更重要的是,在戰爭初期,美軍官兵的平均服役時間在3年以上,而到了戰爭結束前,這個數字降低到了1以下。可以說,這種素質上的差距,在太平洋的島嶼爭奪戰中體現得非常清楚。就拿提尼安島攻防戰來說,在塞班島淪陷之後,島上的美軍天天遭到共和國陸戰隊的炮擊,不但每天都有傷亡,甚至每個小時都有官兵陣亡。在如此大的壓力面前,美軍不但沒有崩潰,反而逐漸適應了島上的惡劣生存環境,等到共和國陸戰隊上岸的時候,美軍立即展開了猛烈反擊,在爭奪戰的前幾天給共和國陸戰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