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建設才有了起色。
從這個角度看,稱裴承毅為共和國軍隊的“再造者”一點也不為過。雖然在2042年到2047年間,共和國軍事力量處於“恢復期”,主要就是消除中東戰爭與國內現代化對國防建設的影響,確保國防建設能夠正常開展。更重要的是,裴承毅在這5年間理順了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關係,為國防建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誰也不能否認,裴承毅在這5年間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制訂了一份長達20年,詳細到了各個軍兵種的長期發展規劃。
隨著裴承毅在2047年出任安全副總理,共和國的國防建設終於進入了快速車道。
當然,這裡還得考慮裴承毅在共和國中央政府中的特殊地位。
在2042年到2047年間,因為裴承毅沒有完全表明政治立場,所以顧衛民不敢對這位影響力不亞於林嘯雷的現役陸軍上將怎麼樣,甚至在某些時候還得照顧裴承毅的感受,可以說,在這5年間,共和國的國防預算能夠以7%的速度增長,與裴承毅出任國防部長,並且積極爭取有很大關係。2047年之後,因為顏靖宇沒有半點軍功,加上繼承了王元慶與少壯派的同盟關係,所以裴承毅的話語權不但沒有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削弱,反而增強了許多,讓他出任安全副總理就是直接體現。
不管怎麼說,2042年之後,裴承毅從軍隊指揮官轉變成了軍隊建設者。
事實證明,裴承毅在“建設者”的位置上要比在“指揮官”的位置上更加出色。
這種全方位的才能,不但讓其他人敬佩不已,就連袁晨皓都自嘆弗如。
正是這5年的表現,讓袁晨皓認識到,與裴承毅相比,他差的不僅僅是軍事指揮上的火候,以及對戰略大局的把握能力,還有政治上的才能。
也正是如此,回到總參謀部之後,袁晨皓比以往老實了許多。
準確的說,是開始腳踏實地的從基礎做起。
轉變態度之後,袁晨皓很快就在總參謀部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2047年,能夠從後勤處處長調任作戰處處長,除了與裴承毅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之外,還與袁晨皓在總參謀部的表現有關。
毋庸置疑,這是一次非常關鍵的人事調動。
前面介紹過,作戰處處長基本上就是總參謀部的頭號人物。
當然,早在2042年,也就是擔任總參謀部後勤處處長的時候,袁晨皓就參與了共和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並且借用後勤處處長的身份,參與了共和國軍隊在中東戰爭之後的所有武器裝備發展專案的研製與採購工作。調任作戰處處長之後,袁晨皓根據在戰區司令部與後勤處的工作經驗,開始整合作戰處的資源,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與“世界大戰”有關的所有作戰計劃結合起來,形成十多份相對完善的戰爭計劃。因為由他整合的好幾份戰爭計劃得到元首高度重視,所以在短短2年間,袁晨皓不但成為了總參謀部的頭號人物,還很有可能成為進入共和國決策層的第二位陸軍上將。
不管怎麼說,袁晨皓非常清楚共和國國防力量的現狀。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他,並且將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
雖然到2049年的時候,再也沒人認為袁晨皓是第二個裴承毅,因為兩人身上的差別太明顯了。用單獨採訪過裴承毅與袁晨皓的半鳥電視臺記者阿拉丁的話來說,裴承毅是雄才偉略的統帥,而袁晨皓是精明能幹的領袖。這個評價就足以看出兩人的差別,也足以將兩人區分開來。實際上,印度戰爭之後,袁晨皓就在想方設法的擺脫裴承毅的影響,希望成為真正的軍事統帥,而且運氣也很不錯,在40歲之前就成為了南亞戰區司令官,而且是該戰區歷史上最年輕的司令官,也是共和國在和平時期最年輕的戰區司令官。更重要的是,袁晨皓從此獲得了獨立發展空間,並且最終擺脫了裴承毅的影響,成為了在共和國、乃至在全世界都家喻戶曉的將軍。但是誰也不能否認,袁晨皓身上仍然有很多裴承毅的影子,特別是在面對重大事務的時候,袁晨皓與裴承毅非常相似。當然,也有人認為,處事果斷這種作風在任何優秀軍人身上都能看到,不是某個人的特點。
不管怎麼說,袁晨皓就是這麼一個處事果斷的軍人。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29章 幕後推手
前面已經提到,在2035年之後,共和國的國防建設就遇到了難題。
不管把問題歸咎在誰、或者哪種治國理念之上,對共和國的國防建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