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8部分

頻道把訊息發回了艦隊。因為距離南海艦隊最近的遠端巡邏機在視線之外,用無線電聯絡巡邏機也會使南海艦隊暴露行蹤,所以收到電子偵察機的報告後,南海艦隊立即出動了6架戰術偵察機(實際上就是重型制空戰鬥機),以扇面分佈的方式安排了6條偵察線路。

不得不承認,用三角法只能測出目標的方向引數,而無法測出目標的距離引數。事實上,距離引數並不重要,因為按照前面的分析,電子偵察機能夠截獲電子訊號,表明美軍的海上基地就在數百千米之外,而電子偵察機與南海艦隊的距離在400千米以內,所以美軍海上基地與南海艦隊的距離不會超過800千米,不但在艦載重型反艦導彈的打擊範圍之內,還在艦炮的打擊範圍之內。更重要的是,在之前對付第三艦隊的戰鬥中,南海艦隊的艦載重型反艦導彈已經用掉大半,而重型導彈只能在港口內重新裝填,大部分戰艦上都沒有再裝填系統,也沒有備用導彈。也就是說,只能用艦炮、以及艦載戰鬥機攻擊美軍海上基地。因為艦載戰鬥機的出動有一個過程,短則10多分鐘,多則1個小時,而在此期間內,一門艦炮能夠投送數十噸、甚至數百噸炮彈,所以在極近距離的戰鬥中,艦炮仍然是最為理想的制海武器,只不過“極近”距離已經由世紀之處的20千米延伸到了1000千米。

當然,在使用艦炮攻擊美軍海上基地之前,首先得確認美軍海上基地的確切位置。

準確的說,是確定美軍海上基地的大致位置。不管怎麼說,海上基地也能航行,而且航行速度不算太慢。更重要的是,海上基地配備了攔截系統,能夠對來襲的導彈與炮彈進行攔截。事實上,因為艦炮發射的炮彈多半為非制導炮彈,畢竟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面前,制導炮彈的價值並不大,所以用艦炮打擊海上目標,一般是以炮彈的撒佈範圍為基礎,對目標的活動區域進行覆蓋式炮擊,即利用密集彈雨來彌補炮擊精度不足帶來的問題,確保能夠擊中目標。因為螺旋電磁炮對炮彈的質量限制更低,標準艦炮炮彈質量由200千克(450磅)提升到了450千克(1000磅),而世界上任何一種戰艦都承受不起這麼巨大的炮彈的直接打擊,更別說按照民用船舶標準建造的海上基地,所以只要能夠命中,哪怕只命中一發,都能確保海上基地的一個模組喪失工作能力。

按照共和國海軍做的測試,在對付一座由24個單元組成的,長度為1500米、寬50米、擁有多個功能單元的海上基地時,最多隻需要1000到5000枚炮彈就能使其喪失作戰能力。當投擲量達到2000到10000枚的時候,就能將其徹底摧毀。

對於一支以3艘航母為核心,擁有6艘巡洋艦、9艘多用途驅逐艦與9艘反潛驅逐艦的大型艦隊來說,在短時間內投擲10000枚450千克級炮彈絕對不是什麼難事。

如同前面提到的,能否有效發揮艦炮火力,唯一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找到目標!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66章 有利有弊

如果說以炮擊的方式摧毀美軍海上基地,開啟了一個新的海戰時代的話,那麼共和國海軍對這種帶點“反古”味道的海戰戰術的應用程度,還遠沒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甚至算不上熟練。

根據南海艦隊的作戰記錄,編號04的偵察機在戰場時間3點35分用紅外探測儀發現了200多千米外的美軍海上基地。因為在美軍的戰鬥記錄中,也提到在3點30分左右,探測到了一架來歷不明的飛機(受被動探測系統效能限制,沒法確定這架飛機是不是共和國海軍的偵察機),而當時靠近美軍海上基地的只有04號偵察機,所以可以大致上斷定,雙方的戰鬥記錄都沒有造假。最重要的是,美軍海上基地與南海艦隊的最遠距離不到700千米,最近距離則只有600千米。也就是說,美軍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方式,即22艘模組船組成了4個各擁有一條750米跑道與2個功能模組的戰術型海上基地,以及一個擁有500米跑道的備用基地。這一點得到了共和國海軍作戰記錄的支援,即04號偵察機在遭到美軍戰鬥機攔截轉向之前,總共發現了5個海上目標,其中4個目標的輻射特徵比較相似,另外1個目標的輻射特徵則明顯偏弱。

發現目標後,難題也擺在了共和國海軍南海艦隊司令官的面前。

雖然在之前的戰術預案中,考慮到了類似情況,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艦隊指揮官仍然得充分考慮現實情況。萬幸的是,技術進步給決策者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對於各種戰術的成功率與可靠性,就不再需要指揮官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