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8部分

攣佬僑�客甑埃�土�裼夢佬且駁沽舜竺埂5�1月4日下午,共和國的民用衛星只剩下了不到1成(美國的情況更加糟糕),即便共和國天軍正在加大衛星發射力度,並且主要使用工作壽命有限、但是發射難度更低的小型衛星,也得首先恢復衛星通訊與定位系統,而不是恢復衛星偵察系統。也就是說,要想在東印度洋上找到22艘快速運輸艦,或者由其組成的一座或者幾座海上基地,不會比大海撈針容易多少。

在衛星靠不住或者說靠不了的情況下,就只能依靠傳統偵察手段了。

說白了,就是出動偵察機與遠端巡邏機,以美軍快速運輸艦的航行能力為基礎,對其可能出現的海域進行拉網式的全面撥索。

從機率上講,即便調動共和國部署在印度洋戰區與東南亞戰區的全部巡邏機,加上南海艦隊的全部偵察機(因為艦隊沒有專用偵察機,而是由戰鬥機攜帶偵察裝置來執行偵察任務,所以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只保留必要的防空戰鬥機,其他的戰鬥機全部出動執行偵察任務,即相當於讓大約三分之二的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也需要12個小時,才能完成對澳大利亞西面的東印度洋海域的搜尋任務。

毫無疑問,現代化海戰,肯定沒有這麼充足的時間。

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的艦隊指揮官就得動點小聰明瞭。

在戰場對雙方都不透明的情況下,兩支龐大的艦隊在大洋上活動,等於兩個手持鋒利匕首的人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並且襲擊對方。想像一下,在這種情況下,是用電筒探詢對手容易,還是從電筒光來發現對手更容易呢?

事實上,雙方都明白這個道理。

戰爭爆發後,共和國海軍艦隊首先進入無線電靜默狀態,在進入戰區之前,甚至禁止使用警戒雷達,所有艦隊警戒任務都由被動探測系統承擔。美國參戰後,美國海軍艦隊也全部進入無線電靜默狀態,一些重要的命令都是單方面傳送,如果需要向基地傳送訊息,只要不是特別緊急,都使用交通飛機,而不是無線電臺。

問題是,在某些情況下,必須使用無線電臺。

比如,當300多架戰鬥機飛向東印度洋的時候,一直隱藏在大洋深處的美軍快速運輸艦隊就得發出無線電訊號,讓那些剩餘燃油不夠返回澳洲大陸的戰鬥機找到前進方向,而不是燒光燃油後掉在海里。當然,部分先進戰鬥機不燒油,而是用電,但是不管怎麼說,在美軍無法提供足夠多的加油機與充電機的情況下,這些戰鬥機必須在燒光燃油、或者用光電能之前找到可以降落的地方。

受此影響,美軍的海上基地肯定得發出無線電訊號,而且得在組裝好之後發出訊號。

毫無疑問,這就是南海艦隊等待的機會。

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個問題,即美軍海上基地發出的導航訊號的輻射強度肯定非常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可探測距離將非常有限,如果在指向範圍之外,可探測距離將更加有限。以共和國海軍航母上的無線電導航系統來說,在正常情況下的可探測性不到500千米,如果完全按照戰時手冊操作,其可探測性甚至不到200千米。在此情況下,就算透過電子系統對訊號進行增益處理,並且與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做對比,即從眾多微弱的無線電訊號中找出美國艦隊發出的訊號,其最大探測距離也不會超過1000千米,而實戰中的探測距離很有可能在400到500千米左右。

也就是說,必須將艦隊放到一個足以探測到美軍海上基地發出的導航訊號的海域。

正是如此,南海艦隊從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之後,並未直接西進,而是向西南方向全速前進,在第三艦隊遭到攻擊的時候,南海艦隊的準確位置不是在科科斯群島北面500千米處,而是在科科斯群島西南面大約500千米處,與第三艦隊的距離不會超過700千米。也就是說,攻擊第三艦隊的不是戰略轟許機投射的重型反艦導彈,而是南海艦隊中10多艘護航戰艦發射的最大射程為10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根據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參與攻擊的還有南海艦隊的艦載航空兵,準確的說,是艦載戰鬥機投射的反艦導彈。因為第三艦隊在戰鬥中全軍覆沒,而且空射反艦導彈一般承擔第二輪攻擊任務,所以美軍沒有相關的作戰記錄也不足為奇。

美軍第三艦隊遭到攻擊後大約4個小時後,也就是南海艦隊接到戰鬥警報後大約15分鐘,在艦隊東南方向上活動的一架電子偵察機就截獲了一組無線電訊號,很快就確定為美國海軍的導航訊號,並且用定向鐳射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