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新聞,就得製造新聞。
不能炒作戰略轟炸,不能炒作魯拉賈帕尼的死因,西方新聞媒體很快找到了下一個炒作的題材,那就是戰爭將在什麼時候結束。
這次,西方新聞媒體終於走對了路。
實際上,在西方新聞媒體醒悟過來之前,以半島電視臺為代表的中立新聞媒體就開始炒作與戰爭結束相關的新聞。當然,作為與CNN齊名的新聞機構,半島電視臺在大膽預測戰爭結束時間的同時,還重點報道了印度的政治情況。準確的說,是共和國在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後,到底是長期佔領印度,還是讓印度成立民選政府。
隨著西方新聞媒體加入相關報道,“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與“戰後的印度還會不會是個獨立自主的印度”成為了全球觀眾最關注的兩個話題。
相對而言,第一個話題沒有多大爭論。
西方新聞媒體普遍預測戰爭將在聖誕節前結束,數十萬中國軍人將回家過聖誕節。毫無疑問,西方新聞媒體搞錯了一個概念,即聖誕節不是東方的節日,共和國的基督徒佔總人口還不到0。5%,更沒有幾個軍人信耶穌。就算共和國軍人能在新年到來前回家,也不是過聖誕節,而是過元旦節。
半島電視臺從一開始就認為戰爭不大可能在年內結束,但是肯定會在下年初結束,算上撤軍的時間,半數以上的共和國軍人能夠在春節到來之前回到家裡。如果共和國願意承擔印度戰後重建的重任,其餘的共和國軍人大概要等到下一個春節才能與家人團圓。不管怎麼樣,大規模軍事行動很快就會結束,戰爭也會很快結束。
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不由大規模軍事行動決定,而是由印度的戰後政治程序決定。
根據這個理論基礎,半島電視臺大膽預測,9月底,最遲10月初,得到共和國支援的印度臨時政府就將在新德里成立,隨後逐步接管佔領區的工作。如果共和國打算讓軍人儘快回家與親人團圓,竟會同時為印度臨時政府武裝一支準軍事力量,並且提供相應的培訓。在此期間,共和國肯定會為印度提供包括糧食、藥品、日用化工品、衣服、家電在內的人道主義援助,穩定印度社會,提高臨時政府在印度的地位與威信,為戰後的正式大選,而且是民主大選打下基礎。
照此推論,共和國將把印度還給印度人,由印度人決定印度的未來。
毫無疑問,半島電視臺的相關報道遭到了西方新聞媒體的一致駁斥,用CNN的報道來說,共和國投入數十萬大軍,以犧牲數千官兵、耗費數十萬億戰爭經費、損失鉅額社會經濟為代價,絕不會輕易放棄印度,更不會讓印度成為印度人的印度。為了證明這一觀點,CNN還羅列了許多證據,比如印度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勞動力,而這些都是中國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針對CNN的報道,半島電視臺一一做了反駁。所謂“印度自然資源豐富”,那也是總量而不是平均量,實際上,印度一直是資源進口大國,連自己的國民都滿足不了,印度的資源再多也無法得到利用。
“勞動力充足”就更不是理由了,即便沒有這場戰爭,印度也需要龐大的海外市場來消化其巨大的勞動力,而消費能力最強的中國市場,無疑是解決印度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基礎,中國確實需要印度的勞動力,而印度也需要中國的市場,兩者是共生互存關係,不是剝削關係。
在CNN與半島電視臺的“引導”下,印度戰後政治體制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問題。
雖然各國政府暫時沒有參與進來,但是大肆炒作的新聞媒體都知道,印度的戰後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也不是印度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因為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放棄印度的利益,均想從中獲得好處。只要新聞炒起來了,引起了民眾的廣泛關心,遲早會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或者說會讓高度重視該問題的政府正式表態。只要有足夠多的國家表態,中國政府就不可能在印度為所欲為。
很明顯,西方新聞媒體用的是“激將法”。
報道的新聞負面性越大,越容易引起民眾的重視,也就越容易激發民眾進行討論,只要民眾參與進來,就能形成一股中國政府無法抗拒的力量,迫使中國政府在印度的戰後問題上向全世界妥協,從而確保西方國家在印度的利益。
問題是,共和國政府一直沒有發表任何相關評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爭只期間一直比較穩定的共和國民眾也沉不住氣了,紛紛透過網路發表相關看法。
毫無疑問,共和國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