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大約150千米的“炮擊走廊”交錯航行,輪番對DP…1A炮擊範圍內的日本城鎮進行炮火打擊。
戰鬥進入3月份,艦隊的打擊力度明顯增強。不是參與打擊行動的戰艦增加了,而是2月份的新式彈藥產量比1月份增長150%,海軍專門調動8艘快速綜合補給艦跟隨2支打擊艦隊行動,隨時為執行炮擊任務的戰艦提供彈藥。
3月底,新型遠端炮彈開始批次生產。與之前使用的炮彈相比,新式炮彈的最大有效射程提高到450千米。因為配備了新式鐳射陀螺儀,所以在最大射程上的偏差也不過45米,如果數門DP…1A同時向一個固定目標開火,基本能夠達到“精確打擊”的效果。
此時,艦隊的火力已經強大到歎為觀止的地步。因為戰艦的攜彈能力更強,艦炮的相應保障設施更加完備、艦炮彈藥的質量遠超過同口徑陸炮,所以艦炮的打擊威力絕對比陸炮強。以實戰結果來看,執行持續炮擊任務時1門DP…1A在使用新式彈藥的情況下,其火力投送能力相當於12門LDP…1A,1艘巡洋艦的炮火投送能力相當手一個LDP…1A炮兵營。因為同為電磁炮,所以DP…1A除了更嚴格的防腐蝕技術指標導致軌道價格偏高之外,其他成本與陸軍的電磁炮相差不大。
如果從戰力組建成本的角度看,因為不需要為DP…1A配備單獨的電力供應與電力傳輸系統,所以DP…1A的使用成本還遠遠低於陸軍電磁炮。
為了證明艇炮的精確打擊能力,林嘯雷還在總參謀部制訂的打擊任務之外為打擊艦隊安排了額外打擊任務,主要對付一些點狀固定目標。實戰證明,只要能夠提高火力密度,艦炮足以對付數百千米外的點狀目標與低速運動目標,比如在海面上航行的戰艦,或者在道路上行駛的車輛。
任何一種新技術在大規模應用之前,都需要接受實戰考驗。任何一種新戰術在正式推廣之前,都需要證明其有效性。
海軍不同於陸軍,海軍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技術與戰術革命,都意味著價值巨億的老式裝備將被淘汰,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採購新式裝備,而不可能像陸軍那樣摸著石頭過河,用建立試驗部隊的方式證明新技術與新戰術的實戰能力。
當然技術進步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情。隨著“電磁炸彈”這類專門對付電子裝置的武器裝備出現,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海軍必將迎來自航母問世以來的最大一次技術與戰術革命!
卷八 百年積怨 第149章 現實與理想
受技術與戰術影響,陸軍與海軍表現得再好,也無法在戰略打擊中替代空軍。
空軍的主要打擊行動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地方,完全掌握制空權後,空軍的各類作戰飛機轉入對地打擊行動,轟炸機承擔大規模戰略轟炸任務,戰鬥機負責小規模轟炸行動與定點清除任務。相對而言,空軍在2月1日到3月31日間的幾次“特別轟炸行動”與“特別作戰行動”更加值得關注。
2月8日,陸軍炮兵參戰的當天,空軍發起了代號為“增強戰力支援打擊行動”。
從這個代號上就能看出,空軍讓支援航空兵參加了打擊行動。當然,支援航空兵從未離開過戰場,發揮的作用力是其他作戰力量無法替代的。這裡所說的,是空軍動員隸屬於支援航空兵的運輸機部隊執行轟炸任務!
用運輸機執行轟炸任務,不是什麼新鮮事。美國研製出MBD(超級鑽地炸彈)後,因為炸彈的質量接近10噸,沒有任何一種戰鬥機與轟炸機能夠攜帶,所以只能由C…130運輸機攜帶其執行轟炸任務。美軍早已在戰場上證明,只要獲得絕對制空權,用運輸機投擲炸彈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關。
空軍在這個時候急著動員運輸機,擺明了不想讓陸軍與海軍出風頭。
用運輸機執行轟炸任務,最大的問題不是運輸機的運載能力,即便是Y…14C戰術運輸機,運載能力也超過了H…9B戰略轟炸機,能夠攜帶30多噸炸彈打擊2500千米範圍內的地面目標。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技術運輸機不是“作戰飛機”,雖然具有強大的運載能力,卻不具備最基本的彈藥投擲能力,更不具備瞄準與引導能力。
後者好解決,特種燃燒彈是非制導炸彈,不需要引導。如果適當降低運輸機的飛行高度,或者轟炸城區內大面積目標,不用顧慮瞄準問題,以精確到米的現代導航技術、以及先進的風速風向探測儀,足以讓運輸機在準確的位置投下炸彈。
如何投擲炸彈,才是真正的難題。
與轟炸機不同,運輸機